在淮海中路的黃金一角,有一棟鬧中取靜的船型老洋房。這座百年建築原是來華經營內河航運的希臘籍船主鮑爾的私人別墅,後歷經多任房主。1949年春,宋慶齡遷居至此,成爲了她一生眷戀的家。

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宋慶齡故居從始建至今經歷了多次大修。據介紹,故居的保護工程不僅包括對房屋的檢測和修繕,還有對故居內大量可移動文物信息的讀取、保存和安保管理,另外也包括故居周邊景觀和古樹的保護工作。上海多雨潮溼,梅雨季容易滋生白蟻,故居的白蟻防治也是關注重點。

原先,文物建築保護大多是通過增加人力、物力等傳統手段,效率不高。近年來,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GIS(地理信息系統)、三維激光掃描、信息化建模、虛擬現實、BIM等新型數字信息技術的湧現,讓歷史建築也有了“數字大管家”。

今年4月,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向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協會提出“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的上海宋慶齡故居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項目”的申報申請。項目以數字孿生技術爲載體,結合故居的建築現狀,將形成一個系統性的建築運維管理平臺,實現文物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攝影測量、VR全景漫遊等,真實還原被掃描物體的空間座標信息,根據實景完整保存故居建築外側和庭院內所有物件的尺寸、紋理、顏色等信息,從而形成數字化模型。只要點點鼠標,就能隨時觀測到故居的一物一景、一草一木。

通過BIM技術對數字化幾何模型進行深化處理,形成故居三維信息化BIM模型,就可以對模型中的任意構件的屬性進行定義,比如添加歷史信息、圖片、修繕記錄等,形成數字化信息檔案。將健康監測系統與BIM平臺相結合,通過傾斜監測點、不均勻沉降監測點、溫溼度傳感器、白蟻傳感器、振動傳感器等佈置,可以實現對故居整體進行在線、連續、實時的監控,大大提高文物修繕、保護的及時性和可預見性。

上海宋慶齡故居承載着宋慶齡先生“家的記憶,國的情懷”,點點滴滴見證了先生的卓越功勳和高尚品格。有了“數字化大管家”的加持,它將會得到更悉心地呵護。

關鍵幀:

數字賦能古建

預防先於修繕

善待歷史遺存

盡顯時代智慧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朱亦敏 實習編輯:徐曉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