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同增 通訊員 賈紅 實習生 吳志飛

老夥計坐在一起打牌聊天,小朋友在球場奔跑玩耍,年輕人忙着打掃衛生整理衣物……7月28日上午,記者在臨時安置點新鄉市紅旗區種德小學看到,來自衛輝市、牧野區和紅旗區的360多名受災羣衆,生活平靜有序。

“俺在這兒住得好、喫得好、心情好,不想家!”家住紅旗區洪門鎮濱湖社區印染廠家屬院的劉紅英今年89歲,眼不花、耳不聾、精神矍鑠,拉着記者報起這幾天喫過啥:燉牛肉、大香腸、軟麪包,香蕉、蘋果、桔子等水果隨喫隨拿。老人幽默地說:“這兒的飯菜香,我能多喫兩三碗,起碼重了好幾斤!”

幾天前,老人家心情可沒這麼好。7月24日,過腰深的洪水湧進印染廠家屬院,老人受到了驚嚇。雖然當天下午,她就被順利轉移安置到種德小學,但面對陌生的環境,又實在是想家,一直情緒不高,一開口就掉淚。

經歷了洪水圍困、財產損失,其他受災羣衆和劉紅英一樣,心情格外低落。

據安置點負責人、種德小學校長李靈利介紹,種德小學全體教師,和紅旗區從其他區屬小學調配過來的教師,形成了共計60人的志願者“班底”。80名左右的愛心人士,也紛紛趕來進行志願服務。聚在種德小學的志願者合計達到140人,平均每3名受災羣衆就有1個“服務員”。

爲讓羣衆走出受災“陰影”,志願者們使出渾身解數。設立心理健康室,邀請心理師優先爲兒童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再爲成年人集中“上大課”;根據受災羣衆不同年齡、不同身體情況,組織開展參觀校園等有益戶外活動;給年輕力壯的羣衆安排工作,佈置他們完成搬運整理物資、保持環境整潔等任務,充分參與到安置點的運轉中來。

這些活動的開展,減少了大家的陌生感、隔閡感,增進了理解互信,“家”的氛圍濃厚起來。

俗話說“喫好了不想家”。種德小學沒有食堂,無法提供熱乎的飯菜,光靠方便食品可不行。附近的億雅書院幼兒園主動與學校對接,每天義務提供早晚餐,還提供150~200份午餐;廣府記餐館、老農民餐館也加入進來,每家各自提供100份午餐;同來順餐館還爲少數民族受災羣衆,貼心地提供40份清真飯菜;還有愛心人士經常送來自家的飯菜,讓羣衆和志願者喫得飽、喫得好。

爲讓羣衆在安置點過得舒服舒心,紅旗區除先行爲種德小學配備582張摺疊牀,配發洗漱用品等生活物資之外,還建立“綠色通道”,根據需求隨時爲羣衆添置“家當”。記者採訪時,該區剛爲種德小學新安裝10部熱水器,滿足了羣衆“熱水澡”的當務之急。

“俺想到的,安置點都有;俺沒想到的,安置點也有。在這裏就和在家一樣方便,俺也不想家!”51歲的牧野區牧野鎮前辛莊村村民賈會霞,說出了和劉紅英同樣的感慨。

編輯:代娟

來源:河南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