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中說:“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你認識的人很多,可在你身邊的知心人卻很少.

看到好景,無人分享,心裏就覺得美中不足;遇到好事,無人同喜,快樂就要減個五六分;碰到難題,無人分擔,難過就要多個兩三度。

人生中最幸運的事,無非是在你需要的時候,有一個人,一直在。

但,誰纔是你能隨時打擾的人?

1

不輕易麻煩別人,是成熟的必修課

國學大師林語堂說:“不製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也許別人能幫你一時,但不可能幫你一世。

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輕易麻煩別人,遇事先自己想辦法解決,是一個人成熟的必修課。

有一次在杭州,蘇軾和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

蘇軾看見大殿中的觀世音菩薩手上有一串念珠,覺得非常奇怪,問佛印禪師:“世間的人都在求菩薩的保佑,爲什麼她手上也有一串念珠,她是在唸誰呢?”

佛印禪師說:“和大家一樣,也是在唸觀世音菩薩。”

蘇軾更加困惑了,爲什麼觀世音菩薩還要念自己呢?

佛印禪師笑了笑,解釋道:“因爲觀世音世事洞明,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

我們都想知道,誰纔是我們一生中的擺渡人。

答案也許衆說紛紜,但是成熟的人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孔子也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但有時候難免會問問自己,爲什麼要這麼“懂事”?

其實,選擇自己扛過去,不願意輕易去打擾別人,並不是性格要強,而是懂得各有各的不容易,誰都有自己的難處。

圈子之內,人情之外,我們總要學會像個戰士般獨當一面。

當你靠自己跨越山川湖海後,回首過去,難忘的都是自己咬牙堅持下來的閱歷財富和獨立生活的心安理得。

2

所有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要適可而止

古人有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一段關係是如何開始的,就會如何結束。

出於功利目的的關係,也一定經不起考驗,也不會長久。

不必困擾,不必糾結,關係的結束並不是因爲你還不夠好,而是從相交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就像北宋時的宰相范仲淹,在官場平步青雲時,風光無限,門庭若市。

後來因爲範呂之爭,觸怒朝廷,被貶官潁州,出京時竟沒有一個人敢出門送別,平日裏交好的官員朋友怕被打成同黨,對范仲淹避而遠之。

僅有一位叫王質的官員,當時即便是臥病在牀,也拼命起身送別范仲淹。

在一人犯罪全家牽連的封建社會,王質能將生死置之度外,真心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殊爲可貴。

而那些不敢也不願來相送的朋友,只會走着走着就淡了,不知不覺就散了,沒有大張旗鼓,只有悄無聲息的疏遠。

所有讓你不舒服的關係,皆是強求,而成年後的我們,都不再強求。

《莊子·山木》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你慢慢就會發現,淡如水的關係才經得起大浪淘沙,彼此之間不以利益相交,只因天性相投,真心相交。

我賓客盈門時,你不巴結;我風光無限時,你不妒忌;我一窮二白時,你不怠慢;我落魄潦倒時,你不離棄。

而那些握不住的沙,就隨風飄散吧;任何讓你不舒服的關係,就適可而止吧。

你要明白,真心很貴,一定不要爲了那些不值得的關係,讓自己心力交瘁。

3

誰纔是你能隨時打擾的人

《增廣賢文》中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但凡遇見,皆是命中註定。

有的人一相遇,就消失於人海;有的人相見恨晚,卻再不聯繫;有的人始終如一,跌跌撞撞陪伴了一生。

我們的人際關係有很多種:

離職就不聯繫的,是工作關係;

付出不求回報的,是血緣關係;

生死不離不棄的,是夫妻關係;

有事纔想得起的,是利用關係;

沒事喫飯喝酒的,是朋友關係;

微信經常聊天的,是不一般的關係......

而所有的關係中,瞭解全部的你,還願意和你在一起的人,纔是值得你真正交往的人。

古人常說,人有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人生來來往往,不必把太多人請進你的生命裏,因爲你可以和一桌人把酒言歡,卻很難找到一個人患難與共。

誰值得你掏心掏肺,誰纔是你能隨時打擾的人,誰要及時遠離,是你最該明白的事情。

願你愛護那些距離隔不斷的關係、付出不求回報的關係、有事沒事互相惦念的關係、粗茶淡飯相知相惜的關係......

不負不欠,不會遇見。

人來人往,到最後那些你還願意打擾的人,也不怕被你打擾的人,請一定要珍惜。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櫻桃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京博國學

最 有 格 調 的 國 學 微 刊

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櫻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