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英雄故事无人问,

戏子家事天下知。

最近关于娱乐圈顶流吴亦凡,

接连不断的热搜爆瓜,

简直让吃瓜群众目不暇接。

但今天,

我们不聊八卦,只谈英雄,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是第一次上了热搜的他。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

什么是惯性导航?

军舰、导弹、潜艇、飞机.....

统统离不开的,

“过于先进不便展示”的系统。

而被视为不可多得英才的他,

拒入美国国籍,

为中国书写了航天史上,

一段最辉煌的传奇!

他,就是陆元九。

1920年1月,他出生于安徽省,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中学教员,

打小受教育熏陶的陆元九,

考上了,

江苏省最好的省立南京中学。

奈何战火已起,

南京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当时陆元九已经考上了中央大学,

在炮火中,

他逆江而上到达重庆。

那是一段艰难却执着的日子,

头顶敌机盘旋,

而他和同学们,

在山顶搭建的平房上课,

为躲避轰炸,

有时一整天都在防空洞里。

艰苦岁月,

催生了他心中炙热的爱国火焰,

头顶盘旋的敌机,

让他的梦想更加清晰:

献身航空,让国外的战机,

再也不敢降落在祖国的土地上!

1945年,

陆元九成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他来到了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系,

专业上,

选择了一个自己从未听过的领域:

惯性导航。

惯性导航,是一项革新技术,

专业难度极高,

是潜艇、飞机等高科技领域,

必不可少的“一级装备”,

因为其高难度和保密性,

美国将其列为重要军事项目。

也因此进入这个专业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可想而知,

当年的陆元九得有多优秀,

才能从积贫积弱的中国,

走进世界强国的顶尖院校,

并且在四年后,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生。

他一毕业,

就进入了麻省机密的科研室,

享受最好的科研待遇,

最秘密的科研也准许他参与。

1949年,

当听闻大洋彼岸的新中国成立,

新婚不久的陆元九,

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

多次提出要回中国去。

可是美方的施压,让他困在了原地,

学校还专门派人和他商量, 

破例让他加入美国国籍,

升级为美国公民的事情。

可无论如何威逼利诱,

陆元九就一句话:

“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

为了争取到回国机会,

陆元九,

主动离开了麻省理工涉密岗位,

然后又离开大学,

去福特研究汽车。

通过不断让自己降级,

他试图让美方不再注意到自己。

可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在福特,

他参与了多项高新技术的研究,

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式汽车的研制。

一直到1955年,

陆元九终于等到了曙光,

在美的中国留学生,

可以自由选择回国!

他迫不及待,

带着自己沉淀多年的惯性导航知识,

带着满腔沸腾的热血,

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他这一回,

给中国带来的,

是最壮丽的航天传奇!

1956年,陆元九成为了,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从队伍组建到场地选择,

到研究室筹备到仪器购置,

事无巨细,

每一件陆元九都不假手他人。

研究所建成后,他高兴地说:

“这是我的第一个家。”

1958年我国开始搞人造卫星,

作为工业自动化开拓者,

陆元九的目标,

自然而然转向了卫星、火箭。

当时,

连一张卫星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

他直接提出了,

“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

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

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的,

回收卫星的概念!

更让人震惊的是,

短短两个月而已,

他拿出了运载火箭结构图,

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

一鸣惊人,再鸣惊天动地,

他组建了,

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

在没有任何经验和数据参考的情况下,

主持制造了,

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

没有他的这些研究壮举,

也许就没有卫星、

没有火箭、没有导弹、也没有飞机......

从青丝到白头,

陆元九参与的国家机密不胜枚举:

早期探空火箭、人造卫星、

导弹控制、飞行器自动控制、

惯性制导系统等等,

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

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繁忙的科研之余,

陆元九还将自己惯性导航的全部知识,

凝聚了一本

《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

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

只是,

因为他参与的工作太过机密,

本人又十分低调,

这位航天自动化科技的奠基者,

一直不为人知。

1996年,

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首次发射失败,

飞行20秒左右坠落焚毁。

危急关头,

已经76岁高龄的陆元九,

被紧急调来现场,

负责查找事故原因。

这位高龄老人不顾自己身体,

两三天没有合眼处理事故。

86岁,
陆元九仍在研究室,
他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
“中国绝对不能落下一步。”
在他领导下,
我航天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
等预先研究课题,
以及测试设备研制工作。

96岁,
陆元九仍在辛勤耕耘,
他将精力用于指导学生。
经过他手的每一项理论分析、
每一份设计文件、
每一次试验、每一个数据,
都容不得半点疏漏。
如此严厉要求,
只因为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
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
是他的毕生夙愿。

今年,七一勋章颁布,

陆元九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中,

这位101岁的老人,

成为最年长的获奖者。

然而当念到他的名字,

很多人一头雾水,

陆元九?

航天领域和钱学森孙家栋并名?

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说啊......

这样的疑问让人沉默,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呼唤大国精神,

追寻中国梦的时代,

陆元九这样的功勋人物,

却不为人知?

当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热搜上,

关注度竟不如一个小小的娱乐八卦。

作为一个创造世界第一的人,

作为一个拒入美籍的中国院士,

作为一个肩负起中国航天伟业的巨星,

他的传奇故事,

难道还没有今天这些乌七八糟的花边,

更值得我们知道?

近些年我们常说,

要向让中国挺直腰杆的脊梁学习,

要向为大国崛起奉献一生的巨星致敬,

可是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我们谈何学习?又向谁致敬?

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

是陆元九这样的科研功勋,

用汗水、用青春,

为祖国实现了火箭升空、

卫星环绕、飞船登月、

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他,

向这位航天业的百岁拓路者致敬!

向所有默默无闻的科研英雄,

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