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英雄故事無人問,

戲子家事天下知。

最近關於娛樂圈頂流吳亦凡,

接連不斷的熱搜爆瓜,

簡直讓喫瓜羣衆目不暇接。

但今天,

我們不聊八卦,只談英雄,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是第一次上了熱搜的他。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

什麼是慣性導航?

軍艦、導彈、潛艇、飛機.....

統統離不開的,

“過於先進不便展示”的系統。

而被視爲不可多得英才的他,

拒入美國國籍,

爲中國書寫了航天史上,

一段最輝煌的傳奇!

他,就是陸元九。

1920年1月,他出生於安徽省,

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是中學教員,

打小受教育薰陶的陸元九,

考上了,

江蘇省最好的省立南京中學。

奈何戰火已起,

南京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當時陸元九已經考上了中央大學,

在炮火中,

他逆江而上到達重慶。

那是一段艱難卻執着的日子,

頭頂敵機盤旋,

而他和同學們,

在山頂搭建的平房上課,

爲躲避轟炸,

有時一整天都在防空洞裏。

艱苦歲月,

催生了他心中炙熱的愛國火焰,

頭頂盤旋的敵機,

讓他的夢想更加清晰:

獻身航空,讓國外的戰機,

再也不敢降落在祖國的土地上!

1945年,

陸元九成爲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他來到了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系,

專業上,

選擇了一個自己從未聽過的領域:

慣性導航。

慣性導航,是一項革新技術,

專業難度極高,

是潛艇、飛機等高科技領域,

必不可少的“一級裝備”,

因爲其高難度和保密性,

美國將其列爲重要軍事項目。

也因此進入這個專業的人寥寥無幾,

那麼可想而知,

當年的陸元九得有多優秀,

才能從積貧積弱的中國,

走進世界強國的頂尖院校,

並且在四年後,

成爲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生。

他一畢業,

就進入了麻省機密的科研室,

享受最好的科研待遇,

最祕密的科研也准許他參與。

1949年,

當聽聞大洋彼岸的新中國成立,

新婚不久的陸元九,

按捺不住激動地心情,

多次提出要回中國去。

可是美方的施壓,讓他困在了原地,

學校還專門派人和他商量, 

破例讓他加入美國國籍,

升級爲美國公民的事情。

可無論如何威逼利誘,

陸元九就一句話:

“我是一箇中國人,

我要回到我的祖國去。”

爲了爭取到回國機會,

陸元九,

主動離開了麻省理工涉密崗位,

然後又離開大學,

去福特研究汽車。

通過不斷讓自己降級,

他試圖讓美方不再注意到自己。

可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

在福特,

他參與了多項高新技術的研究,

包括世界上第一輛氣墊式汽車的研製。

一直到1955年,

陸元九終於等到了曙光,

在美的中國留學生,

可以自由選擇回國!

他迫不及待,

帶着自己沉澱多年的慣性導航知識,

帶着滿腔沸騰的熱血,

踏上了回國的路途。

他這一回,

給中國帶來的,

是最壯麗的航天傳奇!

1956年,陸元九成爲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從隊伍組建到場地選擇,

到研究室籌備到儀器購置,

事無鉅細,

每一件陸元九都不假手他人。

研究所建成後,他高興地說:

“這是我的第一個家。”

1958年我國開始搞人造衛星,

作爲工業自動化開拓者,

陸元九的目標,

自然而然轉向了衛星、火箭。

當時,

連一張衛星圖紙都沒有的情況下,

他直接提出了,

“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制的研究,

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

這可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的,

回收衛星的概念!

更讓人震驚的是,

短短兩個月而已,

他拿出了運載火箭結構圖,

和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

一鳴驚人,再鳴驚天動地,

他組建了,

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

在沒有任何經驗和數據參考的情況下,

主持製造了,

我國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

沒有他的這些研究壯舉,

也許就沒有衛星、

沒有火箭、沒有導彈、也沒有飛機......

從青絲到白頭,

陸元九參與的國家機密不勝枚舉:

早期探空火箭、人造衛星、

導彈控制、飛行器自動控制、

慣性制導系統等等,

這些大國重器的背後,

處處都有他的身影......

繁忙的科研之餘,

陸元九還將自己慣性導航的全部知識,

凝聚了一本

《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

這是我國慣性技術方面最早的專著。

只是,

因爲他參與的工作太過機密,

本人又十分低調,

這位航天自動化科技的奠基者,

一直不爲人知。

1996年,

我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首次發射失敗,

飛行20秒左右墜落焚燬。

危急關頭,

已經76歲高齡的陸元九,

被緊急調來現場,

負責查找事故原因。

這位高齡老人不顧自己身體,

兩三天沒有閤眼處理事故。

86歲,
陸元九仍在研究室,
他倡導要跟蹤世界尖端技術,
“中國絕對不能落下一步。”
在他領導下,
我航天開展了靜壓液浮支撐技術,
等預先研究課題,
以及測試設備研製工作。

96歲,
陸元九仍在辛勤耕耘,
他將精力用於指導學生。
經過他手的每一項理論分析、
每一份設計文件、
每一次試驗、每一個數據,
都容不得半點疏漏。
如此嚴厲要求,
只因爲讓年輕人“進步快一點”,
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業的旗幟,
是他的畢生夙願。

今年,七一勳章頒佈,

陸元九的名字出現在名單中,

這位101歲的老人,

成爲最年長的獲獎者。

然而當唸到他的名字,

很多人一頭霧水,

陸元九?

航天領域和錢學森孫家棟併名?

怎麼從來沒有聽過說啊......

這樣的疑問讓人沉默,

爲什麼在這樣一個呼喚大國精神,

追尋中國夢的時代,

陸元九這樣的功勳人物,

卻不爲人知?

當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熱搜上,

關注度竟不如一個小小的娛樂八卦。

作爲一個創造世界第一的人,

作爲一個拒入美籍的中國院士,

作爲一個肩負起中國航天偉業的巨星,

他的傳奇故事,

難道還沒有今天這些烏七八糟的花邊,

更值得我們知道?

近些年我們常說,

要向讓中國挺直腰桿的脊樑學習,

要向爲大國崛起奉獻一生的巨星致敬,

可是不知道他們的故事,

我們談何學習?又向誰致敬?

在炮火下求學,在荊棘中拓荒,

是陸元九這樣的科研功勳,

用汗水、用青春,

爲祖國實現了火箭升空、

衛星環繞、飛船登月、

踏足火星的壯麗夢想!

今天,讓我們一起認識他,

向這位航天業的百歲拓路者致敬!

向所有默默無聞的科研英雄,

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