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伊藤美誠:非萌寶式對手 魔性表現更似中國球員

7月29日,伊藤美誠終於沒有更進一步,她在女子乒乓球半決賽上,被孫穎莎以4-0擊敗,無緣進入決賽。這位已經手握一塊混雙金牌的球員,沒能創造奇蹟。

在過去的七十二個小時裏,伊藤美誠是奧運會上的話題球員。原因非常簡單,她奪走了原本被認爲已是中國乒乓球隊掌中物的混雙冠軍;她在混雙決賽中的氣場驚人,盛氣凌人的姿勢看起來並不像傳統印象中的日本乒乓球手,比如福原愛。

1995年中國隊拿到世乒乓賽所有冠軍後,整個世界乒壇,幾乎是被中國壟斷。日本乒乓球開始全方位學習中國,他們把大量球員派到中國來進行練習,與中國乒乓球員一起生活比賽。這其中的代表,就是福原愛。

不論何時何地,福原愛都帶着一副近乎"萌寶"的態度面對中國人:溫軟中帶着東北腔的話語、失敗時流下的眼淚。這種與中國人百分之百的親近感外加讓人憐愛的眼淚,使福原愛收穫了大量中國球迷的好感。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福原愛除了在比賽中會被打哭,她也始終不認爲自己能挑戰中國乒乓球的地位。她從小也是一個被富養的姑娘,甚至在比賽中就能直接下場流淚。其實很多時候,福原愛在心理上放棄了與中國隊的對抗。看她打比賽,有一種欣賞着失敗者美麗的感覺。

但是伊藤美誠是另外一個套路。

伊藤美誠三歲開始練球,她的母親對她進行魔鬼訓練。如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劇《排球女將》一樣,日本人是通過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耐受力。來抬高競技水平。事實上,中國乒乓球員,也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耐受力,來提高個人能力的。但是我們能接受自己這樣做,不能接受對手這樣做。

伊藤美誠打球時的霸氣,同樣不像最近二十年來的亞洲女子球員:在過去二十年間,韓國女乒已經放棄與中國對抗,只能歸化中國球手來與中國對抗;日本則完全是拿來主義,靠把乒乓球員輸入到中國來保持最後一點點對抗能力。

再加上歐洲乃至美洲女乒球員,不少都是中國裔,因此在國人心中,女子乒乓球中國無人擊敗這個印象,早已經深入骨髓。至於混雙,也是這樣。

伊藤美誠身上藏着太多與中國人認知上的不同:她霸氣十足,並不像福原愛那般靠別人寵愛而活着;她鬥志昂揚;她絕不認輸。她甚至狡猾到對自己的搭檔說,許昕已經崩潰了,死攻那一邊。

還有,伊藤輸球時對自己的不滿,贏球時略帶自信和挑釁的笑容。當與福原愛進行比較時,國人覺得伊藤身上有太多的"魔性"。

伊藤本來就不是溫室裏的花朵,她也不需要討好誰而生存。她一出生,就是爲了贏得冠軍而戰,伊藤母親用"古早日本式"訓子方式教育孩子。因爲母親知道,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能力,如果一輸就哭,是不可能與中國拼冠軍的,伊藤不是泥娃娃,她是一個要去贏得冠軍的球員。

在混雙結束後,伊藤的社交媒體上,湧上來一堆人,諷刺挖苦甚至謾罵都有。當然,在體操中國男團失金之後,大家需要把失敗和不公帶來的個人沮喪感發泄掉,在這種情況下,伊藤很受到一些不合適的言語。

事實上,伊藤與中國女乒的不少球員都是好朋友,包括陳夢與孫穎莎。她們之間還會互贈禮物。唯一的不同是,伊藤從來不把自己當做一個泥娃娃。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需要接受一個"魔性"的對手,站在球員角度來看,她只是一個不願意服輸的人。我們寧願要一個不願意服輸的對手,也不要一個輸了球就哭哭啼啼的娃娃。前者更真實,後者只能讓我們盲目以爲,所有的對手都是靠我們喫飯。

一個強大的對手,更能夠讓我們獲得提高和擁有真正的自信。這也許是伊藤最大的價值。

(搜狐體育 錢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