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構性存款規模創四年新低 曾經的攬儲利器“降溫”明顯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李玉雯

曾經一度火爆的結構性存款如今降溫明顯。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爲6.04萬億元,創下近四年最低記錄,較2020年4月最高點時下滑6.10萬億元,規模已經“腰斬”。

不僅如此,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也有所下降。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監測的數據,過去一年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呈震盪下跌趨勢。

量價齊跌之下,這一曾經的攬儲利器將對銀行負債端帶來怎樣的影響?分析人士指出,結構性存款持續壓降帶動商業銀行負債成本下降,但同時影響負債穩定性,而7月降準向銀行注入了長期資金,有助於改善負債結構,後續信貸有望發力,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整體上升。

結構性存款規模較高峯時期“腰斬”

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逐步整改壓縮,一時間結構性存款被視爲保本理財的替代而受到追捧,規模快速增長。不過由於套利空間的存在,部分企業獲取低成本貸款後,投資結構性存款進行套利,扭曲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於是,監管出手嚴格管控結構性存款。

去年6月,每經記者從多家股份行獲悉,監管窗口指導要求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要求在當年年底前逐步壓降至年初規模的三分之二。從數據上來看,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在去年4月達到峯值12.14萬億元,之後逐漸回落,至去年年底已壓降至6.44萬億元。

進入2021年,結構性存款規模在1月出現反彈,之後持續回落。今年1月末,結構性存款餘額重新回升至7.02萬億元。東吳證券分析師馬祥雲在研報中指出,出現反彈主要因爲“開門紅”因素,銀行在此階段大力攬儲,是正常的季節效應,預計反彈並不可持續。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爲6.04萬億元,大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和中小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四項指標均環比下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創下2017年6月以來新低,相比2020年4月末的歷史峯值已經“腰斬”。

這當中除了有監管嚴格管控的因素,財務上會計科目的變更也一定程度降低了企業配置結構性存款的意願。今年2月,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切實加強企業2020年年報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企業應將持有的結構性存款記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而此前企業一般將結構性存款計入“貨幣資金”科目。這一變更會導致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流動性資金數目的減少,進而降低企業配置結構性存款的意願,帶動單位結構性存款下滑。

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呈震盪下跌趨勢

規模持續壓降的同時,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也有所下滑。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監測的數據,過去一年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呈震盪下跌趨勢。6月份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爲3.59%,同比下降34BP。

6月21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優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將原由存款基準利率一定倍數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爲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上一定基點確定。從銀行執行情況來看,多家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調整,其中短期利率大多上調,2年及以上長期利率普遍下調。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本次新規對結構性存款沒有直接影響,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或呈現出分化態勢,掛鉤Libor、Shibor、匯率等標的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或小幅走低,掛鉤股指、石油價格等標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將維持高位。“整體來看,在普通定存和大額存單中長期利率下跌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對儲戶的吸引力將增強,但在監管約束之下規模不會明顯增長。”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結構性存款規模壓縮降低了銀行高息存款的比重,最高預期收益率下行也有助於控制負債成本。但是銀行的穩定性負債(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規模下滑,中小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競爭力不足,形勢更爲嚴峻。

上述報告表示,儘管結構性存款壓降帶動銀行負債穩定性下滑,但7月降準向銀行注入了長期資金,後續信貸有望發力,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整體上升。此次降準釋放約1萬億元長期資金,不僅能減輕MLF集中到期以及7月稅期高峯帶來的壓力,還可以緩解銀行長期負債穩定性不足的瓶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