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可謂大起大落、驚心動魄。

  開頭的兩天,成長股、價值股,傾巢覆亂、泥沙俱下。教育股就不說了,以往的香餑餑,互聯網大廠們、白酒們,同樣摔得鼻青臉腫,但週三夜晚的一個喊話,第二天直接來了一個大反抽。週五,互聯網、白酒股又再度下跌。

  股票市場就是這麼神奇,一個政策,可以引發一場血案,也是一個政策,又可以把血案瞬間變成一場狂歡。但不管怎樣,在國家戰略出現大變化的當下,有一些行業過去的經營邏輯也好,投資邏輯也罷,毫無疑問已經被殺,所以大概率仍會繼續走弱。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除了教育股,其他的像互聯網、白酒等,殺邏輯不等於價值毀滅,政策雖然狠,但也沒有說直接要這些公司“關門大吉”,需求還在,生意就還在。

  那麼,又該用什麼新視覺去看待這些股票?

  

1

對標基礎設施:大廠們估值還得跌

  

  此次被殺最嚴重的,是互聯網、白酒,如果說過去半年政策還遮遮掩掩,資金還扭扭捏捏,那本週可以說是徹底宣判重估時間的來臨。

  先說大家比較關心的互聯網大廠。

  以往市場習慣把大廠稱爲成長股,最有利的證據是淨利潤動則40%、50%的增長,即使一些處於虧損的互聯網公司,因爲滲透率、營收的高速增長,以及前面被驗證的各種“贏家通喫”成功案例,市場也願意將其歸入成長股行列。

  反壟斷的實施,最直接的財務影響就是大廠們的成本上升、利潤增速下滑,所以估值崩塌,迎來“戴維斯雙殺”。

  成長股的神話是不復存在的了,那大廠們接下來的歸屬,又會是什麼股?

  這取決於一下大廠們未來要扮演什麼角色,以下四種是市場談論比較多的角色類型。

  1、基礎設施化

  本質上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是經濟的參與方在這個工具的幫助下,去做出經濟行爲,所以互聯網迴歸基礎設施,邏輯上沒毛病。

  國內上市的基礎設施公司,例如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還有電信運營商,動態PE多數在10-15倍的區間,而中移動則要更低一些,只有7倍。

  經過這半年的跌勢,尤其是週一週二的暴跌,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動態PE已經下探至21倍,其他的互聯網公司,像京東,動態PE跌到13倍,已經處於基礎設施公司的估值區間,但其他的像美團,估值還有百倍,一些上市不就且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市值還有好幾千億。

  顯然,如果對標“水電煤”們,那麼大廠們的估值離見底還很遠,再跌30%甚至50%都屬正常。

  2、廣告公司

  互聯網大廠們的業務,例如電商平臺公司,搜索引擎公司,包括社交媒體公司,它們營收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廣告或者類廣告業務。國內的廣告公司的動態PE水平在15-20倍的區間,這個估值的上限也才勉強夠得上大廠們現在的估值下限。

  3、商業地產公司

  大廠們尤其是電商平臺,業務類型和商業地產非常相似,只不過它更強調虛擬性,天貓創始總經理黃若就曾經說過:“電商平臺,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網上的商業地產公司。”

  商業地產公司的動態PE多在10-20倍,估值的差異與各公司所擁有的地產資源稟賦有很大關係,和廣告公司一樣,這個估值區間的上限也才勉強夠得上大廠們現在的估值下限。

  4、價值股(銀行)

  將大廠比喻爲銀行股不是很恰當,畢竟大廠們的業務和銀行的業務不一樣,阿里和騰訊雖然有信貸業務,但佔比還非常小,我們主要想用銀行股作爲價值股的參考尺度。

  如果用動態PE作爲估值指標,大部分銀行都在10倍以下,大型銀行如工行、建行只有5倍,最優秀的招行爲11倍,寧波銀行爲12倍,同樣大幅低於現在大廠們的估值水平。

  綜上,大廠們不管成爲以上四種類型中的哪一種,情況貌似都不怎麼樂觀,因爲估值下行的空間還很大。

2

業績增速:大廠們估值穩不住

  

  不過,更多人願意從增速和估值的匹配度上進行去評估,就以國內最大的遊戲和社交媒體公司爲例。

  過去,40倍的PE對應的是年均40%的淨利潤增速,那經歷反壟斷後,加上互聯網流量見頂,公司還想維持40%的淨利潤增速,變得很困難,因爲佔比超過60%的遊戲業務、金融科技業務都直接躺槍口上,社交媒體廣告和雲計算業務還稱不上營收主力軍,一時半會很難補上來,也沒看到有什麼能擔大梁的新業務出來。   

  當然,如果整體上淨利潤能夠維持20%的增速,對公司而言已經是腰斬,但仍然可以匹配得上眼下20倍的動態市盈率,除非,連這20%的增速都無法保證。這或者正是不少人選擇堅守,甚至大舉抄底的股民的信念。

  估值是一門藝術,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從“一加一等於二”去解釋,市場的波動、錯殺也時有發生,公司會不會繼續跌破20倍的估值,其實已經不由公司基本面決定,生殺大權在監管部門。

  而監管部門的邏輯,必定是服務於整個國家的大方向、大邏輯,在本週二格隆匯的文章《砸盤,清倉,逃命:暴跌兩日,何去何從?》中就有過詳細的論述,當中有一句雖然簡單粗暴,但卻道破本質的句子,我們在這重溫一遍:

  “所有不利於芯片半導體和新能源以及生孩子的行業,都不配有利潤。”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你認爲20%的淨利潤增速,已經很低,很配合國家政策了,但監管部門是這麼想嗎?

  天知道。

  以同樣的角度再說說另外一個遭重錘的行業——白酒。

  過去10年,茅臺的動態PE大部分時間都在20倍上下,在2013-15年的行業低谷期甚至低過10倍,直到2017年藍籌白馬行情出現的時候纔開始抬升,去年的流動性氾濫、機構抱團則再次把茅臺估值往上抬一個臺階。

  但是,從淨利潤增速上看,經過2017年的高峯後,一路走低,去年低至13%,今年一季度則進一步下跌至6%。

  一邊是不斷下滑的淨利潤增速,另一邊又是不斷高漲的估值,兩者已經非常矛盾。

  理論上,茅臺酒依賴於當地獨特的氣候和水質,加上釀酒週期比較長,以及經營者有意無意製造的稀缺性,使得茅臺的淨利潤增長中,更多的是通過漲價來體現。當然,漲價這個邏輯其實是非常好,因爲不用花錢建產房、招工人,而是躺贏就可以。換句話說,漲出的部分不用成本,直接變成利潤,天底下還能找出這種邏輯,不多,這也正是茅臺過去幾年不斷受到機構和散戶抱團的原因。

  現在,高毛利行業顯然也要服務於國家大戰略,漲價這一招不能隨便拿出來使了,否則不僅和國家背道而馳,而且分分鐘會被監管盯上,自討苦喫。少賺點錢會成爲這些公司心照不宣的行爲準則,何況大酒廠基本都是國企,不帶頭做榜樣,顯然是不行的,茅臺的淨利潤增速,基本不可能回到2017年的高光時刻,未來年增10%左右,很可能成爲常態,除非茅臺在產量上做做新文章。

  拿10%這樣的淨利潤增速去匹配估值,茅臺動態PE,別說45倍,給20倍都嫌多。

  

3

結語

  

  週五盤後,備受關注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內容也陸續公佈。

  支持三胎、支持新能源、完成碳中和戰略任務仍然是會議重點討論的內容,另一面,房住不炒的定調又再一次被提及。國家前進的方向已經十分清晰,人口、高科技突圍、碳中和,還有收入分配調整以達到共同富裕,實現DANG對人民的承諾,也是DANG維繫起zhizheng合法性的根本。

  週五行情的分化,則有意無意提前反映了這次會議的內容。

  不過,對於廣大股民而言,心情也會很矛盾。

  國家的方向,大家都能聽明白,但是新能源、光伏、碳中和,股價都被炒上天,還能上車嗎?反過來,大廠們、白酒們雖然失寵,甚至被釘上舊經濟的十字架,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市場如果超跌,或許會是不錯的機會,何況,過去在低位抄底騰訊、茅臺,成功經歷還歷歷在目。

  中國經常被稱爲政策市,千萬不可低估政策的威力。

  眼下,符合國家前進方向的板塊,仍然可以享受悠然時光,即使在高位,但是要回調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一是利好政策還會陸續出臺,二是資金已經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方向,加上這段時間被震出來的資金,要麼不投,要投,除了景氣板塊,還能找到更好的投資方向嗎?

  相反,一些被政策打壓的板塊,也還沒有看到觸底的跡象,因爲估值還在高位,陰跌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所以,如果資金還在景氣板塊中,盈利也不錯,大可繼續享受一下;或者等到舊經濟陰跌觸底,再抄底也不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