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常住人口568万人的特大型城区,浦东新区如何同时做好经济、社会、城市治理?日前,记者跟随“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集中采访团走进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一睹浦东“城市大脑”的超强“脑力”。

在这里,小布了解到,自浦东“城市大脑”诞生后,它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不仅能及时发现、解决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还逐渐在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使浦东的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统筹推进、有机衔接。

不漏过任何一包垃圾

2021年7月15日10:00:19,浦东“城市大脑”通过视频捕捉,发现金杨新村街道金杨一居737弄活动室旁垃圾房有小包垃圾,后即时推送给金杨一居,小区接单后安排保洁员清理,于10:05:07处置完毕并线上反馈整改后照片,整个过程仅用时5分钟。

这是浦东“城市大脑”的其中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因为城区大、人口多,浦东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源头产生点位多、收运覆盖面广、中转环节复杂、末端处置品类齐全的现实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监管手段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服务和管理需求。”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王沛说。

因此,浦东把生活垃圾产生单位、环卫收运企业、中转站及运营企业、末端处置场所等监管对象均建立了“一点位一档”信息库,包括企业和人员信息全部入库。之后,又从城市、经济和社会治理三方面,梳理了34项治理要素。

另外,在全区36个街镇的3718个投放点安装视频,中转站和末端处置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条件的小压站全部安装了计量系统,干垃圾和湿垃圾车辆均安装了车载计量及GPS定位,通过智能监控、数据归集,基本实现对生活垃圾从源头、收运、转运、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通过这些,实现智能发现、协同处置。据介绍,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场景实战应用以来,共推送问题工单1560件,其中已结案工单1474件,实战范围覆盖至36个街镇和全部生活垃圾收运处单位,应用场景初步形成智能发现、自动派单、管理闭环、协同高效的新型治理模式。

治理流程革命性再造

生活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只是浦东“城市大脑”众多应用场景中的一个。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成千上万街头店铺的市场监管等,都可以由“城市大脑”快速灵活有效地实现。

“2020年,浦东新区在前期探索创新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在实践中密不可分,我们通过深化整合应用场景来搭建市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平台,推进治理流程革命性再造,构建三大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浦东新区区委办公室副主任肖林介绍。

所谓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打破政府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和层级之间的职责界限,聚焦群众和市场主体生产、生活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建立集成、精准、高效的治理模式、机制和流程,在党建引领下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持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政府部门转变站位,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再转变方式,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治理转变。

先是对治理需求、治理资源、治理规划分别统筹,原有经济运行104个场景、城市管理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11个场景的整合集成,形成了57个整合场景。

治理资源统筹中,以河道管理为例,浦东有大大小小河道1.6万多条段,分布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传统手段无法实现有效水环境治理。通过把河长、村居志愿者、养护公司、第三方巡查单位、管理单位等各类治理主体及资源进行整合统筹,有效提升了河道各类问题的主动发现率和闭环处置率。

之后,浦东新区从群众、企业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梳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三方面治理要素,形成了要素字典。再围绕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各类治理资源供给,再造供需衔接流程。

数字升降中的治理成效

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浦东各场景风险主动发现数从每月126上升至472,平均提升了近2.8倍。以浦东城管执法局的街面秩序场景为例,因为主动发现增加,2021年上半年,浦东城管共收到跨门经营和乱设摊等市容类信访投诉3675件,同比2019年下降33.58%。

问题得到协同处置后,风险预警数也显著下降,风险处置完成周期从3.63天减少到2.33天,平均下降至原来的64%。治理效能则显著提升,监管人员跑动次数从每月3300余次减少到1800余次,平均下降45.5%。

比如浦东市场监管局的餐饮行业场景投入实战以来,每月对餐饮单位的人工监管数为2132.4户次,比运用前减少42%,同时发现问题数为586次,比运用前增加78%。

文字:陈烁

摄影:倪竹馨

编辑:张紫薇

来源:东方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