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常住人口568萬人的特大型城區,浦東新區如何同時做好經濟、社會、城市治理?日前,記者跟隨“推進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集中採訪團走進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一睹浦東“城市大腦”的超強“腦力”。

在這裏,小布瞭解到,自浦東“城市大腦”誕生後,它正變得越來越智慧,不僅能及時發現、解決城市運行中的問題,還逐漸在經濟、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使浦東的經濟、社會、城市治理統籌推進、有機銜接。

不漏過任何一包垃圾

2021年7月15日10:00:19,浦東“城市大腦”通過視頻捕捉,發現金楊新村街道金楊一居737弄活動室旁垃圾房有小包垃圾,後即時推送給金楊一居,小區接單後安排保潔員清理,於10:05:07處置完畢併線上反饋整改後照片,整個過程僅用時5分鐘。

這是浦東“城市大腦”的其中一個典型應用場景。“因爲城區大、人口多,浦東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面臨源頭產生點位多、收運覆蓋面廣、中轉環節複雜、末端處置品類齊全的現實挑戰,單純依靠傳統監管手段難以滿足不斷增加的服務和管理需求。”浦東新區生態環境局環衛管理處副處長王沛說。

因此,浦東把生活垃圾產生單位、環衛收運企業、中轉站及運營企業、末端處置場所等監管對象均建立了“一點位一檔”信息庫,包括企業和人員信息全部入庫。之後,又從城市、經濟和社會治理三方面,梳理了34項治理要素。

另外,在全區36個街鎮的3718個投放點安裝視頻,中轉站和末端處置場所視頻監控全覆蓋,有條件的小壓站全部安裝了計量系統,幹垃圾和溼垃圾車輛均安裝了車載計量及GPS定位,通過智能監控、數據歸集,基本實現對生活垃圾從源頭、收運、轉運、處置的全過程監管。

通過這些,實現智能發現、協同處置。據介紹,2021年生活垃圾分類場景實戰應用以來,共推送問題工單1560件,其中已結案工單1474件,實戰範圍覆蓋至36個街鎮和全部生活垃圾收運處單位,應用場景初步形成智能發現、自動派單、管理閉環、協同高效的新型治理模式。

治理流程革命性再造

生活垃圾分類應用場景,只是浦東“城市大腦”衆多應用場景中的一個。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成千上萬街頭店鋪的市場監管等,都可以由“城市大腦”快速靈活有效地實現。

“2020年,浦東新區在前期探索創新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經濟、社會、城市治理在實踐中密不可分,我們通過深化整合應用場景來搭建市場、社會、政府三方共同參與的平臺,推進治理流程革命性再造,構建三大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浦東新區區委辦公室副主任肖林介紹。

所謂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就是以人民爲中心,打破政府部門之間、條線之間和層級之間的職責界限,聚焦羣衆和市場主體生產、生活的堵點、痛點和難點問題,建立集成、精準、高效的治理模式、機制和流程,在黨建引領下推動政府、市場、社會同向發力,持續提升羣衆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安全感、滿意度。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政府部門轉變站位,從以部門爲中心向以服務對象爲中心轉變,再轉變方式,從傳統治理方式向數字化轉型引領數字治理轉變。

先是對治理需求、治理資源、治理規劃分別統籌,原有經濟運行104個場景、城市管理50個場景和社會治理11個場景的整合集成,形成了57個整合場景。

治理資源統籌中,以河道管理爲例,浦東有大大小小河道1.6萬多條段,分佈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傳統手段無法實現有效水環境治理。通過把河長、村居志願者、養護公司、第三方巡查單位、管理單位等各類治理主體及資源進行整合統籌,有效提升了河道各類問題的主動發現率和閉環處置率。

之後,浦東新區從羣衆、企業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全面梳理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三方面治理要素,形成了要素字典。再圍繞羣衆和市場主體需求,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各類治理資源供給,再造供需銜接流程。

數字升降中的治理成效

經過這一系列的創新,浦東各場景風險主動發現數從每月126上升至472,平均提升了近2.8倍。以浦東城管執法局的街面秩序場景爲例,因爲主動發現增加,2021年上半年,浦東城管共收到跨門經營和亂設攤等市容類信訪投訴3675件,同比2019年下降33.58%。

問題得到協同處置後,風險預警數也顯著下降,風險處置完成周期從3.63天減少到2.33天,平均下降至原來的64%。治理效能則顯著提升,監管人員跑動次數從每月3300餘次減少到1800餘次,平均下降45.5%。

比如浦東市場監管局的餐飲行業場景投入實戰以來,每月對餐飲單位的人工監管數爲2132.4戶次,比運用前減少42%,同時發現問題數爲586次,比運用前增加78%。

文字:陳爍

攝影:倪竹馨

編輯:張紫薇

來源:東方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