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見聞

當地時間7月29日,美國在線券商Robinhood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格38美元。上市首日,Robinhood平開後震盪走低,跌破發行價;截至收盤,Robinhood跌幅爲8.37%,報34.82美元,最新總市值爲290.9億美元。

Robinhood發行價定在了此前指導價區間的下限,估值只有320億美元,這已經意味着Robinhood並沒有得到市場熱捧,一些人甚至對該股票的下跌津津樂道。

作爲本年度最受關注的新上市科技公司,Robinhood的IPO可謂是萬衆矚目,畢竟Robionhhod向來以散戶神壇著稱,但在Robinhood IPO之前的那段時間,其又慘遭市場的拋棄,究竟爲何?

Robinhood做錯了什麼?

作爲美國散戶最大的聚集地,Robinhood曾經是散戶們的福地。在今年年初“散戶大戰華爾街”的大戲中,Robinhood助力散戶們打擊空頭機構,立下赫赫戰功。

但後來,Robinhood收到了美國國家證券清算公司的郵件,此時便開始展現“牆頭草”的本色,悍然規定AMG、遊戲驛站等相關股票只能賣出,不能買入,致使相關股票隨後大跌,大量散戶血本無歸,Robinhood也第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這次事件也讓許多散戶意識到,他們並不是Robinhood的客戶,而是產品。面對美國政府的官司和監管,Robinhood一邊佔領幫窮人致富的道德高地、一邊讓窮人受損。

6月30日,美國金融業監管局以“系統性缺失”爲由,對Robinhood處以5700萬美元重罰,並勒令該公司向客戶支付約1260萬美元的賠償。

就在第二天,Robinhood立馬向SEC遞交了IPO申請,擬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爲“HOOD”,承銷商包括高盛、花旗、摩根大通等。

在Robinhood的故事中,其試圖挽回其在散戶中的形象,給散戶配售了35%的股份,似乎希望得到散戶們的和解。

但明眼人就能看出,Robinhood的所作所爲非常虛僞,因爲同時Robinhood也放寬了其員工和董事的禁售期限制,他們可以在交易的第一天就出售其所持股份的15%,三個月或91天后可以再出售15%。是個人便能看出來,Robinhood明擺着想要散戶接盤。

最終,迎接Robinhood IPO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抵制。其中,社交媒體Reddit上的散戶們組建了Robinhood的做空小組,叫囂着要讓Robinhood的股票變成個位數。

在他們眼中,Robinhood不是“劫富濟貧”的羅賓漢,反而是“劫貧濟富”的資本“走狗”。從極度推崇到極度憎惡,Robinhood迎來了最大的“滑鐵盧”。

Robinhood還行不行?

作爲風口浪尖上的新股,Robinhood還行不行?

衆所周知,Robinhood曾經依靠散戶得以發家。根據招股書,其Robinhood擁有1800萬用戶、每月活躍用戶1770萬、託管資產810億美元,首次投資的用戶佔其總用戶人數的50%以上。

在商業模式上,Robinhood開創了免佣金交易制度,一度被稱作“劫富濟貧的羅賓漢”,這種做法導致同行競爭對手,包括老牌券商Fidelity、CharlesSchwab和E-Trade都在2019年被迫將每筆約5美元的交易佣金降至零。

Robinhood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客戶的訂單流付款和付費服務。所謂訂單流付款,指的是投資者交易股票時,平臺將訂單數據發送給做市商(可以理解成爲某些特定證券報價的券商)來獲利。

意思就是說,投資者在Robinhood上面買股票是不要錢的,但買賣某些特定的證券品種,你買入的價格可能更貴!那些報價的做市商會給Robinhood回扣。當用戶交易越頻繁,Robinhood賺得越多。事實上,相比耐心的長期持有者,越是頻繁交易的用戶,虧損的風險也越大。

因此,從本質上來看,Robinhood並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劫貧濟富”,是一臺“韭菜收割機”。

值得一提的是,從Robinhood發佈的招股說明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支撐其估值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除了快速增長的散戶用戶數量外,加密貨幣交易規模的擴大也是主要原因,而後者擁有巨大的風險。

此外,Robinhood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不是機構投資者喜聞樂見的那種。此次通過雙重股權結構調整,Robinhood的創始人巴特和特內夫將保留Robinhood的多數投票控制權。儘管他們只持有該公司不到20%的股份,但他們將擁有至少65%的表決權。

因此,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大部分的機構投資者這次選擇了按兵不動,留下了Robinhood在機構和散戶的夾縫間艱難求生。

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後的Robinhood要想繼續發展,首先要理順的就是它與散戶之間的關係。畢竟散戶的愛與恨,往往就只在一線之間。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