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空間技術的創始者和組織者之一,

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他主持我國第一枚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研製、

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

研製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他是我國目前在世的“兩彈一星”元勳中最年長的一位。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拓荒者,

他就是迎來100歲生日的王希季。

王希季1921年7月23日出生在雲南昆明的一個白族家庭裏。

王希季父親是商人,生意場上沉浮多年,不願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願是希望孩子能學一門手藝平安度日。但王希季不甘平庸,從職校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入讀工學院機械系。

在大學,王希季萌生了“工業救國”的想法。1942年,他從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兵工廠, 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到了昆明的電廠。

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學旅程,前往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動力及燃料專業留學。1949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科學碩士學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次年3月,王希季毅然放棄國外良好的學術環境,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迴國。同在船上的還有華羅庚、朱光亞等人。

王希季回國之後,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任教。隨後,加入中國航天。

1958年10月,王希季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黨旗下莊嚴承諾,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黨,獻給祖國。

1958年11月,王希季被調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具體做什麼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員只是說“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後,他才知道是要幹一件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大事——研製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來發射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沒有人做過運載火箭,他們就決定從探空火箭開始。在上海郊區新建的發射場中,王希季開始了艱苦的設計和研製工作。1960年2月19日,我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飛沖天。雖然這枚火箭只在天上飛了短短8公里,但王希季說,這是他航天事業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隨後,從探空火箭到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近十年的時間裏,王希季硬是把自己從一個門外漢變成運載火箭專家。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點火升空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當收音機裏傳出“東方紅”樂曲聲時,王希季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穿雲破霧飛上了太空。當人們沉浸在發射成功的喜悅中時,王希季卻提着簡單的行李,匆匆地趕往衛星測控中心。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他還要等待着送走的那顆衛星再聽話地返回地面。有人說,那幾天,他連睡覺都“睜”着眼。

3天后,天空中終於出現了那頂紅白相間的降落傘。這顆衛星的回收成功,使中國成爲繼美國、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我國先後成功發射8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6顆是王希季負責研製。

“我們深知這件事情對國家的分量,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爲國家作貢獻。”王希季說。

1994年7月,我國第16顆返回式衛星發射,王希季簡單收拾行裝,奔赴大西北。發射第二天,他又趕赴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與另外幾位老專家一起參與衛星測控和回收任務。

1996年10月20日,我國第17顆返回式衛星發射,王希季再次出現在酒泉。這是一顆最新型號的返回式衛星,由他主持制定型號技術方案。這顆衛星上的搭載物多達17類,有用於心肌觀察和病理反應實驗的小烏龜,有從剛出生的幼鼠腦細胞中提取的神經元,有不同品種的植物和菌種,還有一面五星紅旗和一面紫荊花旗——航天人爲香港迴歸特別準備的厚禮。

王希季這輩子從不言休,老驥伏櫪,仍然爲仰望星空奔忙,引領我國航天事業踏實向前發展。

1999年,他還正式提出了航天技術體系的新概念,是對航天技術作爲一個複雜的大系統的內涵更確切的認識,有利於推進我國航天技術的協調發展。

2010年,年近90歲的王希季仍然在思考,積極建言獻策,發揮餘熱。他和閔桂榮等7位院士和10位研究員向國家提出發展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議。

如今,王希季100歲了。在其夫人聶秀芳看來,王希季的長壽密碼是“思想單純,不想着名利”——這是一位科學家的純粹和坦蕩。

作者:邢大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