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十分注重知识分子工作,吸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成立科研机构和大学培养专门人才,大量吸引海外学子和派遣留学人员,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先后于2003年、2010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编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向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事业和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人才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科技人才规模大幅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每年新增约400万人,目前总量超过1亿,其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4万人左右。2019年,我国研究与发展(R&D)人员总量为712.9万人, R&D人员全时当量为480万人年,其中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210万人年,均稳居世界第1位,分别比2010年增长101%、88%、7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的R&D人员数量从2010年的46.5人上升到2019年的92.0人年,增长97.8%,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科技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年龄结构梯次配备,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和生力军,越来越多35岁以下科研人员挑大梁、担重任,航天领域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高学历人才持续增长,具有博士学历的R&D人员从2010年的20.2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60.7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中,基础研究占比从2010年6.8%提高到2019年的8.1%;企业占比为76.4%,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保持稳固。科技型企业家和科技创业人才不断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家成为引领创新创业浪潮的“领头羊”,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续增加。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科技人才支撑区域发展作用更加明显。

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显现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等成为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依托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打造集聚全球英才的人才高地。

科技人才计划成效突出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人才计划成为“龙头工程”,示范带动地方和行业相继出台实施有关科技人才计划,形成中央与地方分层、行业与人才分类、引进与培养并重、职业生涯全程覆盖的科技人才支持体系,引进、培养了一批世界水平的高端创新人才,扶持培养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科技人才投资明显增加

科技人才投入机制多元化,形成各级政府、用人单位、人才服务组织、社会力量和个人多方投入格局。2019年,国家科技财政支出1.07万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全国共投入R&D经费2.2万亿元,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比2010年的1.76%大幅提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6.1万元,比2010年增加18.4万元;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335.6亿元,是2010年的4.1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相应的,人才投资效益不断提高,人才使用效能获得较大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9年的59.5%。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图为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当天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育、引、用”结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有关部门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各地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政策,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树立培养自信,创新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2009年起教育部会同中组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于2018年升级为“拔尖计划”2.0。十年来,“拔尖计划”共支持本科生9800人,已毕业5500余人,在基础学科和相关领域继续深造的比例达97%;首批500名“拔尖计划”毕业生中已有40人获得世界一流大学教职。202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践导向的创新人才。2010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拓展实施“卓越计划”2.0,着力构建科技界、教育界和产业界协同育人实施体系,加快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外,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注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实践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突出“以用为本”,科研实践培养锻造创新人才。科技管理部门注重将人才培养与项目、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尤其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工程中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例如国家科技计划中专设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扩大青年项目资助规模,中国科协设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多机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不仅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研骨干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实验支撑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科技传播人才锻炼成长的大平台。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截至2020年我国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50个,博士后流动站3318个。

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国家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有序参与科技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生活和出入境提供便利。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积极探索,为海外引进人才及家属提供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为了促进中国生命科学发展而建立的,其任务是进行基础研究,同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图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左四)指导科研团队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环境

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弊端,2016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随后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和配套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坚决破除“四唯”现象,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在评价标准上,科技部、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大力纠正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化、数量化等不良倾向,针对科技项目、科技奖励、院士增选、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的“四唯”等现象开展专项清理行动。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出台具体办法,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行代表作制度,限定申请人最多填报5篇论文或专著,北京、上海在职称评审中允许人才自选代表性成果代替论文,更加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

推进分类评价改革,提高科技人才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在评价方式上,推行与岗位评聘制度相结合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人社部牵头根据领域、行业、职业不同特点制定相关人才的职称改革指导意见,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分类设岗、分类评价的人才管理体系,陕西等省市出台分类评价科技人才的实施意见,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创新活动的人员,制定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在评价流程上,更加强调专业化的同行评议,突出用人主体在评价人才中的主导作用,健全有关评审专家责任和信誉的监督机制。

突出放权松绑,逐步扩大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近年来,人才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有关编制、岗位、职称和薪酬管理等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和用人单位。浙江、上海等省市出台规定,允许事业单位对引进、使用符合一定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采取更加灵活的绩效工资管理模式。

充分体现尊重和信任,赋予科技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权。2018年,《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管理、过程检查、调整研究方案、结项验收等程序和要求。浙江等地试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做法,探索赋予“挂帅者”在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和经费使用等充分自主权。

尊重知识创造的价值,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获得转化收益的比例,修订后《促进成果转化法》和实施规定明确“不低于50%”,20余省市在实施细则中明确“不低于70%”,部分地方强调“上不封顶”,并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另外,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

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团结引领科技人才不懈奋进。我们党全面领导人才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为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的作用。各地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普遍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等。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优秀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的成就事迹,大大提升科技人才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科技人才功不可没。他们专于创新,争当勇攀科学高峰的先锋;他们甘于奉献,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勇于担当,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严于律己,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新时代我们党把创新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为广大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方向目标和基本遵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