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十分注重知識分子工作,吸引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和青年學生參加生產建設。新中國成立後,黨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成立科研機構和大學培養專門人才,大量吸引海外學子和派遣留學人員,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改革開放以後,黨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先後於2003年、2010年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編制實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有力地推動了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黨的十八大後,黨中央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邁向新徵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事業和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快速發展,人才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科技人才規模大幅增長。2010年以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每年新增約400萬人,目前總量超過1億,其中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達4萬人左右。2019年,我國研究與發展(R&D)人員總量爲712.9萬人, R&D人員全時當量爲480萬人年,其中R&D研究人員全時當量爲210萬人年,均穩居世界第1位,分別比2010年增長101%、88%、74%。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的R&D人員數量從2010年的46.5人上升到2019年的92.0人年,增長97.8%,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科技人才結構更趨合理

年齡結構梯次配備,青年科技人才成爲科技創新主力軍和生力軍,越來越多35歲以下科研人員挑大樑、擔重任,航天領域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高學歷人才持續增長,具有博士學歷的R&D人員從2010年的20.2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60.7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中,基礎研究佔比從2010年6.8%提高到2019年的8.1%;企業佔比爲76.4%,企業作爲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保持穩固。科技型企業家和科技創業人才不斷湧現,一批優秀企業家成爲引領創新創業浪潮的“領頭羊”,企業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續增加。中西部地區科技人才總量有較大增長,科技人才支撐區域發展作用更加明顯。

科技人才聚集效應顯現

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衆創空間等成爲匯聚高層次科技人才、形成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在航空航天、裝備製造、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依託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工程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大力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積極打造集聚全球英才的人才高地。

科技人才計劃成效突出

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重大人才計劃成爲“龍頭工程”,示範帶動地方和行業相繼出臺實施有關科技人才計劃,形成中央與地方分層、行業與人才分類、引進與培養並重、職業生涯全程覆蓋的科技人才支持體系,引進、培養了一批世界水平的高端創新人才,扶持培養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

科技人才投資明顯增加

科技人才投入機制多元化,形成各級政府、用人單位、人才服務組織、社會力量和個人多方投入格局。2019年,國家科技財政支出1.07萬億元,是2010年的2.9倍;全國共投入R&D經費2.2萬億元,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爲2.23%,比2010年的1.76%大幅提高;按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爲46.1萬元,比2010年增加18.4萬元;全國基礎研究經費1335.6億元,是2010年的4.1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相應的,人才投資效益不斷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獲得較大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9年的59.5%。

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爲科技人才成長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圖爲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當天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育、引、用”結合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有關部門大膽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培養、鍛鍊和造就創新人才的體系;各地實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和服務保障政策,重點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樹立培養自信,創新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模式。2009年起教育部會同中組部啓動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並於2018年升級爲“拔尖計劃”2.0。十年來,“拔尖計劃”共支持本科生9800人,已畢業5500餘人,在基礎學科和相關領域繼續深造的比例達97%;首批500名“拔尖計劃”畢業生中已有40人獲得世界一流大學教職。2020年,教育部啓動實施“強基計劃”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強化產學研聯合,培養實踐導向的創新人才。2010年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啓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8年拓展實施“卓越計劃”2.0,着力構建科技界、教育界和產業界協同育人實施體系,加快培養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高素質複合型專業人才。此外,有關部門大力推進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更加註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實踐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突出“以用爲本”,科研實踐培養鍛造創新人才。科技管理部門注重將人才培養與項目、基地建設有機結合,尤其在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大科技工程中培養科技領軍人才,例如國家科技計劃中專設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擴大青年項目資助規模,中國科協設立青年人才託舉工程,爲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更多機會。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不僅成爲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研骨幹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實驗支撐人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科技傳播人才鍛鍊成長的大平臺。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截至2020年我國共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850個,博士後流動站3318個。

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大力引進重點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國家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有序參與科技人才引進和人才資源開發利用。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爲外國人才來華工作、生活和出入境提供便利。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積極探索,爲海外引進人才及家屬提供與國際標準相銜接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切實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爲了促進中國生命科學發展而建立的,其任務是進行基礎研究,同時培養優秀科研人才。圖爲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左四)指導科研團隊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有利環境

針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存在的突出弊端,2016年中央出臺《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隨後出臺《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和配套政策,激勵廣大科技人才放開手腳創新創造。

堅決破除“四唯”現象,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在評價標準上,科技部、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大力糾正人才評價標準單一化、數量化等不良傾向,針對科技項目、科技獎勵、院士增選、職稱評審、人員績效考覈等活動中的“四唯”等現象開展專項清理行動。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出臺具體辦法,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推行代表作制度,限定申請人最多填報5篇論文或專著,北京、上海在職稱評審中允許人才自選代表性成果代替論文,更加突出能力和業績導向。

推進分類評價改革,提高科技人才管理的針對性、科學性。在評價方式上,推行與崗位評聘制度相結合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人社部牽頭根據領域、行業、職業不同特點制定相關人才的職稱改革指導意見,中國科學院建立了分類設崗、分類評價的人才管理體系,陝西等省市出臺分類評價科技人才的實施意見,對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不同創新活動的人員,制定完善分類評價標準和辦法。在評價流程上,更加強調專業化的同行評議,突出用人主體在評價人才中的主導作用,健全有關評審專家責任和信譽的監督機制。

突出放權鬆綁,逐步擴大科研單位用人自主權。近年來,人才管理部門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有關編制、崗位、職稱和薪酬管理等權力逐步下放到地方和用人單位。浙江、上海等省市出臺規定,允許事業單位對引進、使用符合一定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採取更加靈活的績效工資管理模式。

充分體現尊重和信任,賦予科技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權。2018年,《國務院關於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強調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賦予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進一步簡化項目申報、預算編制、經費使用管理、過程檢查、調整研究方案、結項驗收等程序和要求。浙江等地試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做法,探索賦予“掛帥者”在團隊組建、技術路線選擇和經費使用等充分自主權。

尊重知識創造的價值,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形成體現增加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讓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創新收益。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獲得轉化收益的比例,修訂後《促進成果轉化法》和實施規定明確“不低於50%”,20餘省市在實施細則中明確“不低於70%”,部分地方強調“上不封頂”,並且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限制。另外,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到科技型企業兼職並按規定獲得報酬。

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團結引領科技人才不懈奮進。我們黨全面領導人才事業的發展,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重大政策創新,充分發揮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爲科技人才成長髮展創造了條件和基礎。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充分發揮黨組織凝聚人才的作用。各地進一步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普遍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領導幹部聯繫服務專家制度、重大決策專家諮詢制度等。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優秀科學家和創新團隊的成就事蹟,大大提升科技人才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科技人才功不可沒。他們專於創新,爭當勇攀科學高峯的先鋒;他們甘於奉獻,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他們勇於擔當,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他們嚴於律己,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新時代我們黨把創新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爲廣大科技人才幹事創業的方向目標和基本遵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