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的陳可冀,仍然每天出現在西苑醫院。

病房門口陳可冀的照片,是他80歲那年拍的。

在中國中西醫結合發展史上,陳可冀的名字,刻在上面,整整70年。

從神農嘗百草到李時珍寫下《本草綱目》,2000多年以來,中醫藥始終庇護着華夏子孫。但晚清時期,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臨牀診斷學爲特徵的西方醫學,開始大規模輸入中國。得不到現代科學承認的中醫,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質疑。1929年的中醫廢止案,當時政府以及西醫界以中醫需要改良、中醫需要科學化爲由,向中醫界不斷施壓。

29年後的1958年11月11日,毛澤東做出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並指出“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

對有着“致廣大”特色的中醫學術理論,及有着“尺精微”專長的西方醫學理論,明顯不同的兩種醫學進行類比、交叉、移植和整合,可想其難度。但這就是陳可冀將面對的人生命題,中西醫結合。

1956年,27歲的陳可冀第一次離開家,響應“西醫學習中醫”的號召,來到了北京,來到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一頭扎進了中醫的世界。

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從《金匱要略》到《神農本草經》,從用西醫的眼光觀察局部,到用中醫的眼光,認識整體。季節寒暑,晝夜交替,陳可冀開始感悟到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的治病理念。更讓他深感震撼的,是這些中醫大家,無一例外展現出的慈悲底色。

陳可冀開始意識到,中西醫兩種醫學絕不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而恰恰是共同攜手,對抗病魔的好“戰友”。

陳可冀,確立了一生爲之奮鬥的目標——中西醫結合研究。從此,陳可冀每天要閱讀十餘種中英文報刊雜誌,辦公室經常可以看到他檢索數據的身影,每當在龐雜的資料中,發現一點點希望的苗頭,都能讓他興奮不已。

盼着盼着,陳可冀,等到了一個機會。

當時,全世界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處於爆發態勢,同一時期,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大規模研究冠心病。而在中國,1970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全國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對冠心病的防治研究。一年後,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成立,陳可冀代表西苑醫院迅速加入。不曾想,他們在古方中,尋着先人一草一木、一花一莖的記載,竟有了意外的發現。

陳可冀和團隊在研究期間,翻閱了歷朝歷代的醫學古籍,他們發現上至秦漢,下至元、明、清,各家學說都有關於血瘀法的記載。在西醫的眼中,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而在中醫的眼中,冠心病就是血液不通,“血瘀”。陳可冀和團隊看到了曙光,開始嘗試,把中醫活血化瘀的思路運用到冠心病的治療中。

20世紀60年代以前,活血化瘀主要用於跌打損傷、婦科疾病,在冠心病的治療中應用較少。陳可冀和郭士魁開始嘗試,先從16本著作,8980種中藥中,篩選出150種活血化瘀的藥物。根據療效成分不同,首次將活血化瘀藥物分爲三大類,進一步遴選出35種具有確切療效的藥物。

3000個日夜過去,1981年,陳可冀與阜外醫院 同仁醫院等幾家醫院,展開了國內第一次中醫藥臨牀雙盲隨機對照試驗。最終由5種中藥,丹蔘赤芍川芎紅花降香組成的冠心2號方,成爲活血化瘀爲主 治療冠心病的創舉。

十年時間,用活血化瘀治法,治療5316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有效率從70%,提高到88%,此後活血化瘀成爲全國中醫,治療冠心病的主流治法,那一年 陳可冀52歲。

90歲壽辰當天,陳可冀照常來到了學術座談的會場,70年穿梭於中西兩種醫學之間,回望自己的一生,他說下了這段話:

人生很短,我希望年輕人愛護時間,愛護光陰。

現在是我國中醫藥發展最好的時期,我願意和大家一起,爲中醫藥事業,繼續作出貢獻。

生老病死誰也無力挽回,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還活着。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僅以此片獻給爲弘揚祖國醫學作出畢生貢獻的陳可冀及其團隊。

更多關乎民族大業、救治大任的故事,敬請關注BTV生活頻道6月26日起每週六19:45播出的25集大型紀錄片《共和國醫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