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江蘇省淮安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主陣地,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將黨旗在基層一線、服務一線、生產一線高高舉起,選準黨建與經濟發展相促相融的落腳點、契合點、發力點,促進基層黨組織、機關黨組織、非公企業黨組織“大合唱”,構建“大黨建”格局,不斷提升黨建整體效應,凝聚振興發展合力,黨建“責任田”變成了經濟“高產田”。

基層一線:黨建壯村富民

淮安經開區全面開展“三聯三提升”行動,通過“街辦領導班子聯繫村(社區)、村(社區)支委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羣衆”,將42個村(社區)285個黨建網格打造成聯繫羣衆的感知觸角、帶領致富的前沿陣地、服務發展的暖心窗口、基層治理的守望堡壘,實現黨的組織覆蓋、黨的工作覆蓋、基層治理能力“三提升”。

黨建網格帶動經濟發展。構建五級組織體系,將532個基層黨組織、5600多名黨員掛鉤聯繫企業羣衆,黨建網格與綜合治理、經濟服務管理網格“一網統籌、多網融合”。加強村企聯建,結對企業派員擔任村經濟發展顧問、職業經理人,理清發展思路,合作產業項目;村黨組織派“兩委”成員到企業跟班鍛鍊,實現“黨建引領、村企聯動、互惠雙贏”。

“智囊團”保障村居高質量發展。從市直單位邀請“基層黨建、社會穩定、鄉村環境治理、規劃建設、社區管理、農業農村政策研究”等方面專家,組建村居高質量發展“智囊團”,專家常態化到一線走訪,爲掛點村居發展出謀劃策。三聯村成立西瓜專業黨支部,37名黨員聯繫200多名瓜農成立合作社,專家上門傳授西瓜種植技術。今年以來,南馬廠西瓜種植面積5000多畝,產量3000多萬斤,產生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

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對土地較多、以農業生產爲主的村,通過“黨建+合作社”等模式,支持土地集中流轉、土地託管,鼓勵發展特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對區位條件好的村居,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興建標準廠房、倉儲設施、農貿市場等物業型項目。今年上半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達1493萬元。

服務一線:黨建聯盟共建

淮安經開區聯合12家市直單位和133家列統企業,創新構建5G(共)黨建聯盟,以“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事務共商、品牌共創、成果共贏”爲服務主旨,創新建立組織部門、職能部門和企業黨組織聯建聯創的新模式。

全面優質服務。制定出符合企業需求、貼近基層實際的企業服務標準30條,大力推進審批服務集成化、不見面改革,爲企業減負、爲發展減壓。定期開展座談、聯誼和走訪活動,建立線上平臺和微信交流羣,走訪企業118次,提供諮詢、解答政策200餘次,發佈申報類政策277條、辦法類政策37條。

深化互聯互動。開放聯盟單位和屬地單位的黨建資源62個,搭建了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企業面向社會的信息溝通平臺,發佈區內企業產品信息348條,助力企業配套產品資源信息共享,拓展銷售市場,牽線促成企業間合作12例;對疑難問題,形成“區服務—市審批”的鏈條式幫辦格局。選派24名黨務與業務“雙務”指導員掛鉤服務,實時瞭解企業需求和存在問題,增強互聯互動滲透力。

實施“四大四全”。開展走訪“大調研”、政策解讀“大講堂”、精準把脈“大會診”、互學互鑑“大展示”活動,實現黨建引領全統籌、服務部門全報到、共商共治全程議、企業需求全響應,第一時間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難題。在聯盟企業發展支持下,經開區成功獲批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園區,企業科技創新、智能改造、兩化融合、百億企業培育等工作指標位列全市前列,營商環境躋身全國國家級開發區30強。

生產一線:黨建引領發展

近年來,淮安經開區打造臺企“紅色服務矩陣”,促進臺企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目前該區臺資企業管理層兼任黨組織書記達7人,比例近半數,471名臺企黨員中有5人被評爲市級以上勞模,32 人被評爲“黨員技術能手”,63人被評爲“黨員標兵”。隨着臺商對企業黨建工作的高度認可,鵬鼎控股等臺企主動加大投資力度,全力助推臺資集聚高地崛起。

用心服務煥發活力。持續開展“黨政親商雙月談”、建立黨員幹部“每週一聯繫、每月一拜訪、每季度一訪談、不定期座談”制度。組建全科型黨建指導員隊伍,開展企業幫辦服務。在全市首創“1113”項目服務品牌,即一套班子統領、一份清單申報、一張表格聯審、“三證”同時發放;率先出臺支持非公企業黨建“十條措施”,從補貼新建黨組織啓動經費、保障黨組織書記待遇、加大陣地建設經費補助等十個方面加大激勵措施,全面增強了臺企黨建的工作向心力。

因企制宜激發動力。創新運用政治聯抓、組織聯手、隊伍聯盟、陣地聯創、活動聯動、工作聯通“六聯工作法”,對轄區臺企“家家到”排查,做到六個“一口清”。以成立羣團組織等方式找準突破口,推進黨的工作覆蓋,再通過優先發展黨員、聯合組建等方式實現黨的組織覆蓋。目前,臺企黨組織應建組建率100%。

精準施策彰顯效能。持續開展融入企業生產、融貫經營管理、融通企業文化的“三融行動”,充分發揮臺企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和興汽車成立黨員突擊隊,全力克服疫情導致海外訂單銳減的不利影響,帶頭推動生產成本解決、重點項目攻關,產生直接效益4000萬元。(蔡錦 馬曉蘇)

來源:中國江蘇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