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1日報道:今年1月1日,長江正式實施十年禁漁;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頒佈實施。禁漁十年後,我們將會迎來一個怎樣的未來?羣魚競遊、生意盎然的江中世界,能否從過去穿越到未來?長江最後一種哺乳動物長江江豚,能否繼續“笑傲江湖”?

日前,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67講邀請b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張先鋒、徐軍兩位研究員,他們圍繞“長江大保護”主題以線上講座的方式,講述了長江“淡水精靈”們的坎坷命運與充滿希望的未來。

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講座正式開始前,線上觀衆共同觀看了上海科技館原創紀錄片——中國珍稀物種系列之《長江江豚》。透過真實的影像畫面,觀衆感知到長江江豚及整個長江水生動物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觀影結束後,被人們稱爲“豚爸爸”的張先鋒研究員從長江江豚和白鱀豚的故事講起,並介紹了科研人員在長江淡水豚類保護過程中的曲折經歷。其實,白鱀豚“永逝”、江豚瀕危的背後是長江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他呼籲道:“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的不止是魚,更是爲了救人,爲了恢復長江生態,爲了給子孫後代留下資源。”

人類活動影響魚兒們的生活。但是,影響到底有多大,我們很難回答。這場大講壇的另一位主講人徐軍研究員清晰地解答了這個疑問。他曾參與過評估人類活動對全球淡水魚類多樣性影響的研究,其研究結果最終被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選用並發表。

在講座中,徐軍研究員從曾經長江魚類資源的多樣性說起,向觀衆介紹了中華鱘、白鱘、長江鰣魚、胭脂魚等長江特有珍稀魚類,以及半個世紀前豐富的長江經濟魚類資源。但近年來長江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竟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人類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評估人類的影響?人類怎麼做才能挽救“長江無魚”的現狀?講座的後半部分,徐軍研究員就這幾個問題展開講解。

令人痛惜的長江“悲歌”引起了觀衆的強烈感慨。在互動交流環節,線上觀衆踊躍提問,從不同視角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兩位專家對網友的提問進行一一解答,也鼓勵觀衆朋友們從不喫野生江魚做起,身體力行地保護長江,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上海科普大講壇由上海市科委指導,上海科技館、上海科普發展教育基金會主辦,上海科技館展教中心承辦。目前已舉辦167場,邀請到344位海內外科學家進行精彩演講,逾三萬名聽衆到現場聆聽。大講壇將繼續利用科學傳播的新技術、新趨勢,通過嗶哩嗶哩和東方網兩大直播平臺,爲更多觀衆呈現前沿的優質科學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