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芳

我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丝绸与纺织。

我出生在绸都吴江盛泽,小时候最漂亮的衣服是真丝旗袍,结婚时的嫁妆是缎面的蚕丝被。从小,我就对丝绸蚕桑有着独特的情感,就连别人觉得臭臭的蚕蛹味道,我闻来都是一种独特的香味。

蚕丝工艺制品

1987年,我从新苏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震泽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但我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丝绸与纺织。1993年,我毅然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就是希望把家乡的蚕丝传播出去,走出小镇,走出江南。

在震泽茧丝市场租下3间小门面,靠着一张拉绵桌和4名女工,我创办了太湖雪。开始几年,我既当老板又当织工、销售和司机,凭着一股信念和拼劲,把太湖雪拉扯大。企业发展过程中,我特别重视技术创新。传统蚕丝被虽然品质优异,但时间一长,被子的板结会发硬,里面的内胆也会移位变形。我们就和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合作,研发新技术,克服了蚕丝被的“先天弱点”。

太湖雪桑叶园一角

2016年,“太湖雪”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苏州蚕丝被第一股。除了蚕丝产品外,太湖雪还有果桑园、叶桑园、文化园、丝绸广场……我计划通过“互联网+文商旅农”的示范蚕桑,带着村民规模化、现代化养蚕,多层次丰富产业价值。

此外,我也主动邀请附近闲在家的女性加入太湖雪,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增收。对我来说,回归农村、助力乡村振兴才是乡镇企业的最终目标。

太湖雪创客工坊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产品

震泽位于江浙沪的交界地,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让我深有感触。之前我们一直是区域品牌,想打入上海市场,却没有渠道和资源,交流也很有限。现在,政府正在积极倡导长三角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我们可以接触到上海的单位和企业,也就能够拥有更多研学、旅游和商贸的新机会。

从镇上到苏州高铁站开车要一个小时,相同时间坐着公交专线,我就能到上海虹桥。新的高铁也在修建当中,未来半小时能到上海,这让我更加期待。交通汇通、文化融通的长三角,现在就是一家亲。

震泽古镇

20年弹指一挥间,我会继续扎根蚕丝产业和蚕桑文化,传播苏州“丝乡”的美誉。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