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芳

我的目光從未離開過家鄉的絲綢與紡織。

我出生在綢都吳江盛澤,小時候最漂亮的衣服是真絲旗袍,結婚時的嫁妝是緞面的蠶絲被。從小,我就對絲綢蠶桑有着獨特的情感,就連別人覺得臭臭的蠶蛹味道,我聞來都是一種獨特的香味。

蠶絲工藝製品

1987年,我從新蘇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震澤成爲一名小學老師,但我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的絲綢與紡織。1993年,我毅然辭掉“鐵飯碗”下海經商,就是希望把家鄉的蠶絲傳播出去,走出小鎮,走出江南。

在震澤繭絲市場租下3間小門面,靠着一張拉綿桌和4名女工,我創辦了太湖雪。開始幾年,我既當老闆又當織工、銷售和司機,憑着一股信念和拼勁,把太湖雪拉扯大。企業發展過程中,我特別重視技術創新。傳統蠶絲被雖然品質優異,但時間一長,被子的板結會發硬,裏面的內膽也會移位變形。我們就和蘇州大學蠶桑研究所合作,研發新技術,克服了蠶絲被的“先天弱點”。

太湖雪桑葉園一角

2016年,“太湖雪”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爲蘇州蠶絲被第一股。除了蠶絲產品外,太湖雪還有果桑園、葉桑園、文化園、絲綢廣場……我計劃通過“互聯網+文商旅農”的示範蠶桑,帶着村民規模化、現代化養蠶,多層次豐富產業價值。

此外,我也主動邀請附近閒在家的女性加入太湖雪,帶動更多村民一起增收。對我來說,迴歸農村、助力鄉村振興纔是鄉鎮企業的最終目標。

太湖雪創客工坊內,工作人員正在製作產品

震澤位於江浙滬的交界地,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新變化,讓我深有感觸。之前我們一直是區域品牌,想打入上海市場,卻沒有渠道和資源,交流也很有限。現在,政府正在積極倡導長三角城市間的交流合作,我們可以接觸到上海的單位和企業,也就能夠擁有更多研學、旅遊和商貿的新機會。

從鎮上到蘇州高鐵站開車要一個小時,相同時間坐着公交專線,我就能到上海虹橋。新的高鐵也在修建當中,未來半小時能到上海,這讓我更加期待。交通匯通、文化融通的長三角,現在就是一家親。

震澤古鎮

20年彈指一揮間,我會繼續紮根蠶絲產業和蠶桑文化,傳播蘇州“絲鄉”的美譽。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