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第四屆基層社區康復創新服務與能力建設院長論壇上,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陳作兵副院長在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擔任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志願者。他在會上分享了後疫情時代康復醫學發展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陳作兵介紹,在危重症新冠病人救治當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兩個學科,第一個是重症ICU,第二個就是後勤康復醫學包括中醫科。在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時候,有體位排痰,有氣泡重建,有鼓肺技術,有呼吸指引,呼吸操等一系列方案,重症新冠病人都有腸道菌羣的失調。這些對臨牀醫學來講,幾乎束手無策。“康復醫學在恢復腸道功能方面,有一系列的方法。有體位的治療,運動的手法以及姿態的改變、肌力的恢復、焦慮狀態的改善等,所以康復醫學早就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概念。”

陳作兵表示,疫情當下,是對中國康復醫院的需求也是康復醫學發展的一個機遇,它不僅可以促進醫療體制改革,康復技術的創新,而且也推動康復企業以及康復教育的發展。

而現實的問題是,在基層醫院裏面康復科都做不大。對此,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黃埔院區的院長劉悅分析了原因。他表示,康復科的醫生首先需要從自身找問題,特別是在基層醫院的中醫大夫。往往這些醫生都是鍼灸推拿專業畢業的。畢業以後他們直接就進入了臨牀,進入了鍼灸科、推拿科。而這些醫生長期接觸的病人都是頸肩腰腿痛,隨着時間推移,他們的知識越來越侷限,他們的疾病譜越來越差,碰到稍微有一點內科疾病的病人,碰都不敢碰。

第二是以醫院的層面來拓展病人的來源。一方面是內科醫生把持的病人,就是打針喫藥,沒有一個更好的療效。另外一方面是康復專科的醫生沒有病人,病人羣不足。如果能夠在醫院層面把這兩個環節進行打通,無論對醫院還是病人以及醫護人員個體都是有益的。“我作爲康復科主任很頭痛的是,我們只能去接受從ICU、顱腦外科、骨科等這樣來的病人進行康復。現在按病種按級付費,90%都是神經康復的病人,頸肩腰腿痛的病人佔總體病人不到10%,而我們更傾向於神經康復科病人。

對於如何解決康復科的問題?劉悅的設想是打造一個腦病中心,讓老百姓知道只要大腦有問題就這間醫院去,從院前急救到神經內科腦病中心到康復科一條龍服務,從醫院的層面去創造病源,醫保提高康復專科限額。

劉悅表示,康復必須內科化。“這是我20幾年來作爲一個康復科主任深深的體會,我們的康復科的醫生必須內科化。大家都知道內科術科化,術科微創化,這是一個大的醫院在走的一條路。而康復專科則是醫院經濟的壓艙石。儘管體現醫院綜合水平的絕對不是康復科,而是內科和術科,但是康復專科對醫院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醫院未來的發展,都能夠作爲醫院經濟的壓艙石存在。”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慶輝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陳慶輝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