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117個縣(市、區)中,曾有36個國定貧困縣、22個省定貧困縣。隨着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今年年初,我國將“三農”工作重心轉向鄉村振興。

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的學生走進了山西省呂梁市的來堡村,聽當地人聊聊他們的故事。

1老張的葡萄夢

“當下就可以掙錢的事情可輪不到我。”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來堡村村民張春明猛地蹦出這樣一個“金句”。張春明是村集體經濟的項目帶頭人之一,經過去年村裏的動員,他承包下了一片面積達20畝的採摘園。

幾年前,村委會從“葡萄之鄉”太原市清徐縣引進葡萄種,進行小規模培育,成功後承包給了張春明。今年,他已經搭起了三個葡萄大棚。

(應璐洋攝)

在張春明看來,村民們之所以響應不高,是因爲大家普遍看重短期收益,希望種下的果實當年就能有收益,而採摘園的種植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

張春明帶着同學們進了他的葡萄園,大棚裏密集又整齊的葡萄架像是在走方隊,顆顆紫得發黑的果實等待着教官的“號令”。這是他承包以來種出的第一批葡萄,暫時還沒有實現盈利。

不過張春明似乎不着急,他預估明年葡萄的產量就能達到3萬斤,自己前期投入的10萬元很快就能夠收回,“前一兩年肯定是不怎麼掙錢的,但如果發展得好,慢慢地會有收益的”。

(應璐洋攝)

話語間,張春明臉上盈滿笑容,滿是豐收的甜蜜。但甜蜜的背後,承載着看不見的艱辛。一開始,面對這麼大一片土地,不太懂技術、只有小學文憑的他犯了難。他曾嘗試着找師傅來幫忙,但由於並不熟悉當地的氣候和土地,花錢請來的專家也顯得有些“水土不服”,“200塊錢幹了20分鐘就跑了”。幾番挫折後,張春明意識到還是得靠自己。所幸村裏很看重張春明的採摘園,給他買書、提供信息。

2019年的春天,在村裏的支持下,張春明得到了去晉中市太谷縣學習的機會。在爲期10天的培訓中,張春明學習了許多有關種植和市場的知識,還和其他農戶進行了交流。培訓上有個陽曲縣的老伯承包了15畝地種植水蜜桃,一年的營收能夠達到30萬元。“以前不敢幹這樣的活,聊了很久之後也就放心了。”這次學習交流後,張春明下定了決心,回來承包了採摘園。

目前,張春明和老伴兩人負責採摘園的打理與經營,每天早上5點就起牀開始幹活,一直到晚上8點。這樣的生活作息和勞動強度在張春明的身上也留下了痕跡:他皮膚黝黑,臉上有很多看上去抹也抹不平的皺紋,身子也有些佝僂。如果不是他親口說出自己生於1965年,張春明看着實在不像只有56歲。

(村集體經濟項目帶頭人張春明,孟明偉攝)

除了三個葡萄園,張春明還種植了6畝紅梅杏和6畝紅袍李子。然而,露天種植的杏子和李子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給採摘園的經營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春季開花的時候,如果氣溫驟降,花被凍住,就結不了果子,這也是採摘園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大技術難題。

2

振興!看千年古縣

(秦冠宇攝)

關於來堡村的故事已經講了千年。相傳,這裏的“堡”始建於南梁,卻直到唐中期才依堡建村,天災、人禍、貧窮……但彷彿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位“講訴者”失聲。

目前,來堡村登記在戶的人口共433戶,1096人。但張春明表示,村裏實際只有三百多人。他自己的3個兒子1個女兒也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平常放假或者過年的時候纔有時間回來看看。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在村裏種地,這是來堡村的現狀,也是我國之前扶貧路徑的一個縮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就曾強調過就業脫貧的重要作用,“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

龐克勤是來堡村的黨支部書記,已經在這裏負責了4年的扶貧工作。據他回憶,2014年建檔立卡時,來堡村共有貧困戶248戶,貧困人口729人,佔總人口的近70%。

(黨支部書記龐克勤,孟明偉攝)

之後,在扶貧政策的引導支持下,該村逐漸形成了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三大收入來源,並於2020年年底正式脫貧。

目前,全村人均穩定年收入達到了6000元,以甜玉米種植、肉牛養殖爲典型產業,共種植玉米1541.5畝,雜糧215.2畝,馬鈴薯148.5畝;畜存欄牛387頭,雞26950只,存欄繁殖母牛210餘頭。

(徐俊奕攝)

脫貧攻堅戰勝利後,來堡村的下一步,就是守住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張春明的20畝果園就是當前村集體產業振興中的重點支持的對象。之所以選擇發展採摘園這類特色農業,是因爲來堡村經退耕還林後耕地變少,而傳統農作物的利潤又相對較低。“通過支持老張把園子種起來,把經濟搞上來,帶動村裏更多老百姓,加入到集體經濟中。” 來堡村的第一書記秦冠宇今年的5月份來到村裏,主要負責脫貧之後的鄉村振興工作,避免村民返貧。

(第一書記秦冠宇,孟明偉攝)

張春明的葡萄園產量慢慢上來後,一個更爲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拓寬銷售渠道。對此,秦書記給了張春明一顆定心丸:來堡村正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如果當地的文化旅遊搞好了,帶來更多的遊客,採摘園的發展也會被帶動起來。

來堡村是“古今第一廉吏”清代名臣于成龍的故鄉。依託這一品牌,目前來堡村已經推出于成龍故居和于成龍廉政文化園兩個景點,未來將在此基礎上打造全國性廉政旅遊基地。除此之外,該村與“三晉第一名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北武當山相距不足10公里,文旅開發潛力十足。

“工作隊和村幹部都很關心銷售渠道的問題,都在想辦法把它(農產品)銷售出去。”談到呂梁市直工委駐來堡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努力,老張十分感動。最近,工作隊聯繫了市裏和縣裏的電視臺來幫忙宣傳老張的葡萄。媒體人上午順手發的朋友圈,下午就有人因“圈”來到了老張的葡萄園。

(媒體宣傳視頻截圖)

3

“我可不想進城”

來堡村被峪松公路一分爲二,從葡萄園出來穿過公路,路過於成龍廉政文化園後再多走幾步,就到了張春明的家。

張春明的家是由黃土高原上常見的窯洞改建的。通過前幾年的裝修,這個有着三十幾年歷史的窯洞表面被貼上了白瓷磚,門窗也經過了加固,和鄰居家的形成強烈對比。據張春明介紹,這是父親留給他的。

窯洞前有個小小的院子,院子前是個單層的小屋子,包括一間臥室和一個廚房,這間小屋是張春明自己在十多年前蓋的,臥室裏佈置着桌椅、沙發、空調等日常家居,簡單而整潔。

(老張家窯洞和鄰居家的對比,徐俊奕攝)

面朝黃土背朝天,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張春明似乎和這片大地融在了一起。他不想去城裏和孩子們一起生活,或是放不下他的葡萄,或是擔心在城裏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當被問起這個問題時,他只是笑着擺了擺手。張春明想,如果有一天採摘園發展起來了,他希望孩子們能夠回來幫幫忙。

張春明的想法並非異想天開。秦書記表示,如果來堡村的文化旅遊發展起來,產業鏈完整後,像張春明這樣的老同志可以幹農活,而年輕人則可以回村開飯館、做買賣,“大家都有事情做,鄉村也會變得有活力”。

後記

瞭解中國鄉村的真實蝶變,探聽千年古縣的脫貧之路。位於黃河流域,坐落於黃土高原,奇特的地貌孕育了三晉大地的獨特文化。

來堡村的短暫一行,讓同學們感受到了“黃土背朝天”人民所擁有的最質樸的情感。在這裏同學們聽到了很多故事,這些都是有關扶貧攻堅、綠水青山、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的敘述,它們像是一塊璞玉,值得被好好講訴。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我們期待,一切古老的都有新生命,一切厚重的都能被聽見,一切辛苦的都會有收穫。

採訪現場

(原題爲《鄉村故事 | 千年來堡村的脫貧振興之路》)

來源:澎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