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查看更多期貨資訊和微博彙觀點

原標題:“降溫”過後,大宗商品市場下半年怎麼走?

來源:華爾街見聞

近來,海內外大宗商品價格已較年內高點降溫,但整體仍居於多年高位。

內盤方面,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此前透露,隨着國家保供穩價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大宗商品價格近期總體呈回落態勢,鋼材、銅、鋁等價格比5月份的年內高點下跌3%-14%,帶動6月份PPI環比漲幅比上月大幅收窄1.3個百分點。

外盤期貨來看,銅、玉米期貨、鐵礦石當前價格均較5月高點顯著走低,美國木材期貨價格更是從此前的接近1700美元回落到600美元左右,跌幅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

爲數不多高歌猛進的則是國際油價,布油、美油現均已漲超70美元關口。

6月時,美聯儲加息預期效果立竿見影,因其立場較市場預期表現鷹派,使得華爾街“不敢”繼續看空美元。

彭博評論員Jake Lloyd-Smith曾在一篇分析文章當中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在接下來的季度當中可能會出現重大轉折,此前疫情當中所出現的瘋狂漲勢將被更加溫和的表現取而代之。

那麼,時間已經進入8月。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怎麼走?

目前市場的普遍共識在於,大宗商品大漲超100%的牛市行情很難重演,下半年更傾向於區間震盪。

其原因在於,海外疫情略有復燃勢頭,但經濟復甦態勢良好,美國通脹壓力走高,美聯儲即將討論退出QE。流動性收緊預期之下,商品價格的估值將逐漸迴歸基本面。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爲,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較快上漲後,目前漲勢已放緩,在國內一系列保供穩價政策調控下,大宗商品漲價勢頭已基本得到控制。下半年,工業品價格有望保持震盪回落走勢。

敦和資管首席經濟學家徐小慶則稱,這一輪商品上漲週期能否持續,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美國利率接下來會怎麼走,要看美國在政策退出之後居民收入能不能夠有一個顯著提高,目前還沒有明確定論。

有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對於美聯儲來說,由於其正處於是否以及何時縮減QE(taper)的關鍵節點,因此之前一些大宗商品價格漲幅的放緩或下跌,爲美聯儲的“鴿派”立場以及繼續保持耐心提供了一個信號和理由。反之,大宗商品未來的價格也受美聯儲決策掣肘。

來自“旗手”的看漲聲音

作爲“大宗商品旗手”,高盛的看多情緒仍舊高漲。

上述投行曾在上週的研報中表示,目前廣泛的大宗商品需求尚未受到影響,幾乎所有原材料市場仍處於缺口狀態。該行對於油價的看多前景沒有改變,預計2021年第三季度布倫特原油均價75美元/桶,第四季度80美元/桶。

高盛認爲,近期油價變動主要受Delta病毒變種擴散擔憂所影響,但英國的經歷已經表明,在高疫苗接種率的情況下,Delta病毒不會導致新一輪的疫情封鎖。

考慮到主要發達國家目前較高的疫苗的接種率,市場所擔心的大規模封鎖可能最終不會出現。病毒對原油需求方面的影響不如市場預期般的劇烈。

根據該行樂觀估計,今年下半年的原油供需狀況將比先前略微偏緊:年底經合組織石油庫存將達到2013年底以來的最低水平;預計第三季度供應缺口150萬桶/天;第四季度缺口爲170萬桶/天,主要集中在經合組織國家市場。OPEC+增產步伐較慢,可以完全抵消Delta變種對兩個月需求的衝擊。

此外,對於已經持續“牛”了兩年的鐵礦石,高盛也繼續“推波助瀾”,認爲眼下這一輪行情將持續到至少2023年。

高盛基本金屬及大宗研究主管Nicholas Snowdon認爲,目前價格受到了非常強勁的需求的支撐,他預計高於趨勢的需求增長率可能持續至2022年,部分原因是鋼鐵將是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原材料。

供應方面,Snowdon分析稱,面對持續上漲的價格,生產商在資本支出方面一直很剋制,一直限制增加產量,同時庫存也非常低,“當你展望未來兩三年時,供應增長率實際上將從目前的水平開始減速。”

Snowdon預計,要到2023年或2024年,鐵礦石市場纔會回到一個相對“舒適”的位置。

如何更好地參與行情?

前方市場風險與機遇並存,投資者如何“下手”?

值此之際, 芝商所(CME)於7月份推出了微型WTI原油期貨,爲投資者提供高效、具成本效益的原油敞口管理方法,增強交易策略。

這也就意味着用標準合約規模的十分之一,投資者即可參與全球最大、流動性最強的大宗商品市場之一,而且還能加強風險控制。

通過微型WTI期貨,從投資機構到有經驗而且活躍的小交易者,衆多市場參與者都可以參與全球性的基準WTI期貨市場。

除了原油之外,投資者還可以利用COMEX銅期貨、CBOT玉米期貨來對沖相關風險。

COMEX銅期貨與銅期權產品具有全球價格發現功能,爲投資組合多樣化提供了配置機會;玉米期貨則是流動性最強和最爲活躍的糧食及油籽市場,日交易量超過350000份合約。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