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展廳的大門,彷彿置身於一個奇幻的未來世界!”李女士在參觀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時興奮地說到。7月23日,一場“文化+科技”的大秀在華熙LIVE·五棵松時代美術館上演,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位數字藝術領域藝術家們,攜手爲市民打造了一場極具震撼的藝術世界。

  據瞭解,此次展覽打破了傳統藝術展覽的陳列模式,運用純黑色作背景突出展品,幕布反襯下映入眼簾的只有各式各樣的藝術科技裝置,當代VR眼鏡、增強現實技術和神奇的實時無標定點動作捕捉技術,使觀衆充分了解裝置藝術與平時繪畫的平面藝術的不同,感受數字藝術的力量。

  現實與虛擬無縫連接 高科技設備走進百姓生活

  展覽現場,記者看到一個8歲的小朋友正在手機前手舞足蹈,而電腦裏的動漫角色也跟着小朋友的動作而改變姿勢。原來,小朋友正在體驗的作品就是此次榮獲了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科技獎的《幻境時空》,其中“實時無標定點動作捕捉技術”的研發,則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戶使用高科技設備的門檻。

  “《幻境時空》是充分利用改良後的‘AI算法’和‘傳統動捕技術’與遊戲畫面相結合而創作的藝術作品。”據該作品的作者介紹,傳統的動作捕捉系統一般由13個小巧輕便的傳感器組成,根據需要可以擴充到17個。傳感器分別裝配在頭、上臂、下臂、胸、盆骨、大腿、小腿、足底等關鍵位置。使用者可以將傳感器固定在衣服內或外部便於系統捕捉動作。每次使用往往需經過多次裝配後,纔可以實現動作捕捉。但經技術經團隊的改進後,目前只需3臺移動設備(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利用手機或平板自帶的攝像頭就可以實現在任意地點實時在線驅動虛擬形象。

  光影與音頻瞬息萬變 沉浸式體驗空間如夢如幻

  “我的靈感來自於一個有趣的視頻,它讓我想到了一個科幻世界。”張子瞻小朋友今年剛剛11歲,他創作的作品《火星撞地球》在此次展覽上榮獲了“U19獎”。據張子瞻介紹,該作品的故事背景是在火星碰撞地球的過程中,宇宙時空之門被重啓,火星文明與地球文明展開激烈大戰。

  記者在現場看到,激烈閃爍的綠色激光伴隨着震動的喇叭,向觀衆傳達着火星人和地球人大戰的緊張戰況。作者爲了使觀衆有更身臨其境的感受,特意選擇了使用多組綠色激光燈與高音喇叭結合,激光燈通過鏡面多次反射後,在牆上交匯,伴隨震動產生一個多變的幾何畫面。再加上現場經過聲音軟件降調處理的音效,播發出一個具有聲音故事的音頻波段,單憑聲音就足以讓現場觀衆直觀地感受到緊張的戰況現場。

  參觀者王女士高興地告訴記者:“這個展覽和我以前看的展覽都不一樣,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們更能深刻感受到高科技營造的文化和藝術的美。”

  加速度到來 身臨其境才知其中意境

  英國留學生沈京京的作品《奇點》斬獲了此次展覽的最大獎項“亞洲數字藝術大獎”。這件作品是一個結合了三維掃描、虛擬現實和沉浸式聲音設計等技術的全沉浸式體驗作品。該作品把賽車遊戲的運作原理作爲整個體驗結構的設計基礎,在體驗的過程中,觀衆將看到許多我們曾經使用過的以及正在使用的技術隱喻,包括移動電話、藍牙、信息高速公路、聊天機器人等。通過觀察和收集這些“任務物品”,體驗虛擬現實中不斷加速的世界,最終實現“奇點”。

  據沈京京介紹,傳統賽車遊戲中,玩家通常可以通過收集任務道具來實現加速,最終獲得遊戲的勝利。這與加速回報定律中每一個新技術誕生,加速曲線就以指數級攀升的現象不謀而合,從而創造性地發現了賽車遊戲與人類技術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摩爾定律、加速回報定律相互的關係。在數字化程度日益加劇的時代,技術更迭的速度越來越快。不管喜歡與否,我們每個人現在都是“加速主義者”。

  該作品基於當今人們對技術發展日益增長需求的研究,《奇點》作爲一個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旨在把以加速度到來的科技奇點場景進行視覺化。此項目通過設計一個去中心化的秩序,創造一個被遺棄和被遺忘的世界,邀請觀衆重新思考有機生命體與無機智能之間的關係。而有機的生命體和無機的智能之間關係的反思也是數字藝術展重點呈現的命題,身臨其境才知其中意境。

  此外,展覽中還有首部完全由無人機拍攝的愛情故事短片《RobotSkies》、以人造機械生命形態爲靈感創作的《未知生物二號》、探討疫情下社交隔離話題的《SafeHouse》等作品亮相。相較往屆作品,此次展出大部分作品再次提升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高度,也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創新意識。

  本屆亞洲數字藝術展還有一大亮點,爲了進一步提升數字人民幣的使用頻率及鼓勵更多的用戶的加入到使用數字人民幣的行列中,此次展覽所有需要支付的項目都支持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

  “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市民對數字藝術有最直觀的體驗,瞭解當前數字藝術的發展前沿。同時,我們也希望將文化與藝術通過科技手段融入到城市、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亞洲數字藝術展總策展人邱志傑告訴記者。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記者 呂天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