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飯圈化」真的毀了體育嗎?

出現問題了就開始吐槽「飯圈化」,說好的「體娛融合」、「體娛跨界」和「體娛出圈」呢?

文/ Kelly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觀看奧運會期間在電視機前捏緊了拳頭,覺醒了「抗日精神」?

於此同時,在海的另一邊,日本網民也沒閒着,因爲奧運會的幾場比賽,演變成了兩邊網友的隔空對噴。

圖源:2ch中文網

拋開一切背景,在奧運會關注度空前高漲卻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體育飯圈化。

其實距離體育第一次被打上「飯圈化」的標籤,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2016年裏約奧運會後,乒乓球、游泳、女排等項目都成爲了「粉絲」的聚集地。這裏姑且將那些人的支持者稱爲「粉絲」,他們不同於常人理解中的「球迷」、也不是「體育愛好者」,而是「粉絲」。

01

應援文化與飯圈

粉絲的應援文化起源於日本,興盛於韓國。

應援,中文意思即加油助威。在偶像演唱會、體育賽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應援形式,好的應援形式會成爲體育賽事以外的又一道風景線。在萬物皆可專業化的日本,應援文化的專業程度也是獨樹一幟。

在日本,廣義的應援涵蓋了所有爲他人加油鼓勁的意思,而狹義的應援則是單指有組織的應援形式。在體育賽場上,最主要的三大支柱可分爲應援團、(女子)啦啦隊和吹奏部,其中以甲子園的應援最爲著名。

應援文化在韓國娛樂界被髮揚光大,演唱會上整齊的燈海,成爲很多人對於應援的初次認知。

受到韓流的影響,應援文化剛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主要是指對偶像的聲援。當數以萬計的粉絲,在演唱會現場按照統一節奏揮舞應援棒,喊出偶像的名字,這種粉絲們團結一致的行爲,往往會把演唱會的氣氛推向高潮。手幅、毛巾、燈牌等也是演唱會上粉絲們必備的應援裝備。

後來,在里約奧運會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體育明星,這種應援文化也逐漸被帶入了賽場和賽場之外。

日本電視臺曾在轉播中製作的戰力表,成爲了著名乒乓球梗,吸引到了不少粉絲入坑國乒

以2017年全運會爲分界線,燈牌、手幅自那時起開始大批量存在於賽場中。運動員在賽場上看到臺下有這麼多支持他的粉絲,對他的賽場表現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而打開飯圈著名集資軟件「桃叭」「OWhat!」,知名運動員相關的公益集資和周邊定製也同樣數不勝數。

運動員粉絲自制周邊

02

體育「飯圈化」帶來的弊端

受到疫情的影響,近兩年觀衆能夠入場觀賽的線下賽事屈指可數,互聯網幾乎成爲了人們關注體育賽事的唯一渠道,體育與互聯網融合得越來越緊密。

發達的互聯網自然方便球迷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但也同樣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體育飯圈」之外的話語權。

娛樂明星的「飯圈」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強烈的羣體思維。在這種思維環境下,粉絲們的行爲高度統一,有着很激進的排他性,可以說只能容忍出現一種聲音。

而在這種極端的聲音中說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就會被貼上一種標籤,在娛樂明星的飯圈中,會被鑑定粉籍。而在奧運會這種涉及到國家、民族的平臺上,個人的見解就有可能與愛國和國籍掛鉤。

有時候,因爲自己替對手說了一句話,或者是說了一句自己的見解就會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並且被用上最惡毒的言語涉及人身攻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能聽到的「大實話」越來越少,在涉及奧運健兒的評論裏,總會出現那一句:「你們已經很棒了」。

我們承認運動員訓練辛苦,爲了奧運的付出,但是對於暴露出來的問題,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也應當允許有客觀批評的聲音存在。

男子200m混合泳雅虎相關新聞下高贊熱評,日本的「鄉民」們雖然平時懟天懟地,但是對本國選手的成績卻比較佛系

在體操女團結束時,奧運冠軍何可欣曾表達過自己的惋惜:「我們用了五年的時間準備,結果最後什麼都沒得到,我們需要反思和總結」。但是卻被網友「提醒」是在引導網絡暴力,最後何可欣本人出面發微博澄清。

賽場之外的網絡,在營銷號的帶動下,更像是一場語言與流量的狂歡。

在體操的爭議判罰出現後,不少網友去國際體操聯合會的SNS下刷表情包討要說法。國際體操聯合會也首次在官網公佈了爭議的評分細則。

看起來,這一次「出征」行之有效,但是也有很多長期關注體操的體操迷向我們表達了擔憂:「中國隊後面還有單項的衝金點,網友衝完SNS自己爽了,結果卻還要運動員自己承擔。畢竟體操是帶有裁判主觀性的打分項目,這樣一衝,會不會讓我們本來就一般的裁判緣更一般了。」

而且,這些人很可能平時對體育毫不關心,下一次再看體育可能就是巴黎奧運會了。

孫穎莎在前幾天的乒乓球女單半決賽中戰勝伊藤美誠,爲昕雯組合的混雙失利報了「一箭之仇」。兩位運動員在賽後的採訪表現得十分友好,可以說是贏家有氣度,輸家也能輸得起。

但是伊藤美誠的ins還是淪陷了,先是她的ins留言被簡體中文攻陷引發了媒體的報道,隨後在鍵盤背後各國網友也都沒閒着,相互屠版。只不過中國網友確實在屠廣場上屬實富有經驗,幾個回合下來,「日本國辱」的梗圖佈滿了伊藤美誠的tag。

其次則是原生體育愛好者與粉絲之間的矛盾。因爲參與到體育話題的人中,可能出現的是「粉絲」他可能對體育本身並沒有興趣,喜歡的只是某位運動員,「粉絲」對偶像的支持和維護可以說是無條件的,是無關運動成績本身的。

這就讓「競技體育,菜是原罪」的標準受到了挑戰,也讓原生的體育愛好者感到不適。

寧澤濤當年獲得了一百米自由泳成爲世界冠軍,成爲了當年最具商業價值的運動員。如今人們提起他除了惋惜外,總會再加上一條冠軍含金量不足的嘲諷,因爲他的成績確實沒強大到讓全部人信服。而在另一方面,他的粉絲或許也「功不可沒」。寧澤濤的粉絲當年總喜歡與「對家」孫楊的粉絲battle泳池實績,但是不得不說,孫楊確實在成績方面更勝一籌。

在「飯圈」的思維中,這樣的battle無可厚非,飯圈裏的人們爲了自己喜歡的一個人或符號進行造神運動。而在造神失敗後,卻也需要運動員自吞苦果。

在微博上,粉絲們也會爲運動員建立超話,做數據、撕資源、罵對家、反黑淨化。中國女排奧運小組賽成績不佳,球員粉絲甩鍋教練、謾罵隊友充斥在微博評論區;新球迷想要加入到楊舒予的粉絲羣中,需要關注「大粉」並在楊舒予超話連續簽到7天以上。

可以說,偶像明星「飯圈」中的規矩已經在潛移默化地滲透於體育圈中了。

03

體育飯圈化真的不可取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飯圈化」也已經成爲了各個圈子中不斷被討論的議題。不僅是體育圈,在相聲圈、搖滾圈、二次元紙片人圈等領域也有着相關的討論,可以說是「萬物皆可飯圈化」。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市場的選擇。事到如今,再讓運動員迴歸幾十年前純粹封閉的環境中,顯然並不現實。

我們在談論女性體育的困局時,總會提到一條關於「錢」的問題,其實本質就是很多項目太小衆,不出圈,喫瓜羣衆沒興趣,不關注。

那時,我們總是羨慕那些人氣高的大項,那些「粉絲」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賽場前期的售票、現場的氛圍、比賽的收視率,進而爲體育明星帶來了商業價值和豐富的收益。長遠地來看,強大的粉絲經濟也能爲體育項目有了更多的曝光度與話題性。

運動員的市場熱度的確需要「飯圈化」來添磚加瓦,粉絲經濟也的確是運動員吸納品牌的一條路徑,粉絲社羣所產生的商業價值已經成爲各大讚助商眼中的商機。也因此,成績早已不再是評判運動員商業價值的唯一標準。

體育圈「神顏」楊鳴近幾年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近幾年,我們總在討論關於體育的破圈,行業的發展,傳統體育需要吸引到更年輕、更新鮮的血液,卻又在嫌棄逐漸飯圈化的體育失去了往日的「純粹」,這本質就是一種自相矛盾

而且,究其根本,「飯圈化」也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運動員的競技成績,能平衡好訓練比賽的「本職工作」和娛樂活動的「副業」,也是運動員本身能力的體現。將部分運動成績的下降甩鍋給所謂飯圈化、甩鍋給運動員的粉絲,顯然並不客觀。

與其批駁「飯圈化」應該遠離體育,我們或許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將飯圈與體育更好的融合,如何將那些因爲某位運動員入坑的「粉絲」變身成真正的體育愛好者,如何真正實現傳統體育的「破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