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進軍外賣,抖音內測“心動外賣” 你支持嗎?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彥飛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經過一年多的合作試水後,抖音終於要親自上陣做外賣了。

據Tech星球報道,抖音近期啓動“心動外賣”項目,正在APP內進行測試。知情人士稱,心動外賣的玩法大概率是邀請餐飲商家入駐,平臺提供流量,後者自主配送。

有餐飲老闆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透露,尚未接到入駐心動外賣的邀請。此前,抖音在拓展線下商家時,主要推銷網紅到店直播、POI(興趣點)短視頻打卡等營銷套餐。

不過,心動外賣也有可能採用聚合模式,爲美團、餓了麼等導流。

抖音在與兩家外賣平臺之前已有合作。2020年初,抖音爲美團、餓了麼開通同城外賣小程序;同時允許他們在品牌主頁放置點餐入口,用戶可點擊跳轉。

不過,這一合作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

目前,餓了麼官方抖音賬號擁有約128萬粉絲,主頁仍保留點餐入口;而粉絲量接近400萬的美團外賣已撤下點餐小程序,換上客服電話和美團外賣APP下載鏈接,並在用戶關注時提示“點餐請上美團外賣APP”。

過去一年半里,抖音對於美團、餓了麼的站內支持也很有限。

儘管開通了小程序,但抖音並未向兩家外賣平臺注入流量。用戶在抖音站內搜索“美團外賣”、“餓了麼”等關鍵詞,多數情況下靠前顯示的是品牌主頁,而非直接調用點餐小程序。

同時,用戶搜索不同餐飲品牌,看到的往往是紅人探店之類視頻,並不能直接跳轉到外賣點餐環節。

多重因素制約下,這一跨平臺合作的價值未能充分兌現。抖音沒能打開外賣用戶心智,而美團、餓了麼也沒能喫到短視頻流量蛋糕。

但外賣市場仍然對抖音具有吸引力。根據艾媒諮詢和央視財經數據,2020年我國外賣市場規模已達6600億,比上一年增長15%;外賣用戶規模接近5億,總訂單量171.2億單。

在這塊萬億級市場,抖音的流量有足夠大的釋放和變現空間。同時,外賣是典型的高頻剛需,能夠打通線上線下服務,有機會成爲抖音進軍本地生活的關鍵突破口。

流量是抖音做外賣的最大優勢。今年第一季度,抖音平均DAU(日活躍用戶)超6億,MAU(月活躍用戶)約爲7億,均爲美團的數倍。

但美團佔據外賣市場近7成份額,主要靠多年地推積累的商家資源,以及數百萬騎手小哥。根據年報,截至2020年末,美團活躍商家約680萬家,擁有外賣騎手950萬人。

相比之下,抖音只有流量,商家地推剛剛起步,騎手資源根本沒有。假如要複製美團外賣的發展路徑,抖音必須在線下投入巨量資金和資源,而這與字節系的輕資產打法背道而馳,且成功希望十分渺茫。

抖音也明白自身的短板。從涉足線下餐飲開始,它把精力主要放在O2O引流上,通過團購、榜單、視頻探店打卡等玩法,把流量輸出給商家。

從“參與者”退回“賣水者”,抖音初步確定了自身在外賣領域的定位。但在交易對象的選擇上,抖音仍把重心放在了大大小小的餐館。

其實,抖音更現實也更聰明的策略,是再退一步,直接把流量賣給美團、餓了麼等平臺型互聯網公司,就像微信開闢“九宮格”,把流量賣給平臺型互聯網公司那樣。此舉不僅能夠實現抖音流量價值最大化,更能爲字節跳動贏得更多盟友。

最重要的是,這樣一來,字節跳動就可以跳出名爲“橫向擴張”實爲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改變零和博弈的中國互聯網競爭生態,實現共存和多贏。當然,進入這個層次的前提,是流量池豐沛無比,只有這樣才能化敵爲友,爲平臺型互聯網公司提供流量支持。符合這個條件的,中國只有兩家互聯網公司,前有騰訊,另一個就是字節跳動。雖然兩者勢同水火,但成爲馬化騰那樣的“賣水者”,是張一鳴更理性的選擇。

字母榜2020年5月8日刊發的文章《程維放不過王興》中,曾提出一個問題:嚴酷的商業競爭會摧毀人性——包括友情嗎?王興和程維的故事似乎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但對於手握流量閥門的張一鳴來說,利益和友情完全可以共存。傳說三人有一個聊天羣,如果這幾年因爲互相之間競爭激烈而荒疏了,張一鳴應該讓這個羣再度活躍起來。無論從商業還是人性,他們成爲朋友的理由,都比成爲敵人充分得多。

A

抖音圍繞餐飲商家做文章,歸根結底是在賣流量。

目前,抖音的流量變現主要在平臺內部完成,包括廣告、直播打賞、電商抽傭等。通過團購、外賣等形式切入線下交易,抖音將能夠拓展流量落地場景,放大收入規模。

抖音涉足本地餐飲,起步於2018年。彼時抖音組建POI團隊,推出一系列基本地理位置的生活服務,而餐飲是最重要的經營品類。

與大衆點評等平臺的圖文內容相比,短視頻能夠更加直觀和多維地展示美食,天然與餐飲更加契合;創作者在拍攝過程中,也能夠注入個人審美和趣味,提升用戶黏性和轉化效率。

基於這樣的邏輯,抖音陸續上線多種新玩法,試圖利用短視頻爲線下餐廳引流。

比如抖音去年底推出的“心動餐廳”,號稱國內首個基於短視頻的美食榜單,排名由用戶實拍視頻、線下打卡等多個因子共同決定,首批有600家餐廳入圍。

抖音對心動餐廳頗爲看好,宣稱將提供爲期半年的流量扶持、定製專屬頁等服務。爲了推動PUGC創作熱情,抖音還成立了“探店團”,吸引美食創作者拍攝更多視頻。

此外,抖店、團購、優惠券、熱門榜單等營銷基礎設施也已經搭建完成,在將不同類型的美食內容聚集起來的同時,引導用戶到線下消費。剛剛啓動測試的“心動外賣”,同樣着眼這一環節。

但零散的餐飲商家,並不是最理想的流量買家。

一方面,餐飲行業盈利水平每況愈下,餐飲老闆紛紛捂緊口袋,不捨得投入;另一方面,以抖音的體量,必須拓展足夠多商家,才能形成有意義的收入,而這需要一支龐大的地推隊伍。

這些商家分佈在不同地域,經營規模、營銷需求和承接能力千差萬別,抖音不得不一家家去“啃”線下。這注定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另一方面,抖音通過探店、榜單等玩法切入線下,其實是在與外賣平臺搶飯喫。如果沿着網羅餐飲商家的路線走下去,抖音最終將與美團、餓了麼等貼身肉搏。

例如,抖音此前推出心動餐廳,就被許多人視爲“視頻版大衆點評”,爲進一步向線下滲透做鋪墊。

但在本地生活板塊,抖音尚不具備與美團正面對抗的實力,能夠提供給商家的服務又大同小異。商家不再受到二選一限制,卻也未必願意多支出營銷成本;用戶在養成習慣後,也很難快速遷移到抖音美食板塊。

如果抖音換個思路,退出具體交易,把流量打包賣給美團、餓了麼,或許會柳暗花明。

B

抖音沒必要成爲外賣平臺的敵人,而是應當成爲流量發動機,與美團等公司結盟。

美團、餓了麼長期存在流量飢渴。美團在2015年收購大衆點評,補齊內容短板、獲得流量入口。但在六年後,這部分增量已經消化完畢。

根據年報,2015~2020年,美團年度活躍買家數從2.06億增至5.11億,但年增速從26%逐步下滑至13%。倘若排除收購摩拜單車等帶來的增長,美團外賣、到店、酒旅等核心業務的增速將更低。

餓了麼在被阿里收入囊中後,一度被寄予厚望,獲得支付寶、淘寶等阿里系APP的導流。但在經營策略、流量轉化效率等問題的掣肘下,餓了麼市場份額不升反降,如今已經被美團甩開一倍左右。

時至今日,兩大平臺仍然需要大量採購第三方流量。以美團爲例,今年第一季度,涵蓋流量採購費用的銷售與營銷開支達到72億元,同比增長125%。

在中國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的大背景下,外賣平臺獲取流量將變得更難、更貴。這爲抖音“賣水”創造了機會。

相比線下生意,賣流量的商業模式簡單得多。抖音只需效仿微信,開通九宮格、小程序之類的流量入口,就能把流量生意運轉起來。

同時,抖音的交易對手將從成千上萬的中小商家,大幅壓減爲少數幾家平臺型公司。這種“賣水”方式的轉變,有助於抖音把流量賣出更好的價格。

美團、餓了麼有流量需求,也能夠在抖音平臺上,充分釋放自身在商家、騎手和消費者端的優勢。不過,抖音能否開閘放水,阿里、騰訊的態度尤爲關鍵。

餓了麼的背後是阿里,而阿里與字節跳動的關係一直十分曖昧,甚至有聯手對抗騰訊的跡象。

阿里以電商爲基本盤,而字節系的核心板塊是資訊和短視頻。儘管在遊戲等邊緣地帶有所交叉,但兩大陣營並不存在根本矛盾,合作大於競爭。

例如,2021年初,抖音支付正式上線,拿下央視春晚的獨家紅包合作。不少人認爲,移動支付市場將爆發“三國大戰”。但隨後用戶發現,抖音春晚紅包的提現同時支持抖音支付和支付寶。

此外,剛剛被提拔到阿里本地生活業務一號位的俞永福,一直對張一鳴頗爲欣賞。三年前,張一鳴與馬化騰曾圍繞微視抄襲搬運抖音的糾紛,在朋友圈公開互懟,俞永福隨後評論稱“支持一鳴”。

字節跳動與阿里的友好關係,決定了餓了麼接入抖音流量難度較低。

美團的情況則比較複雜。

騰訊是美團的第一大股東;而字節跳動在短視頻賽道上不僅擊退了微視,對於微信視頻號也保持巨大壓力。此外,字節跳動近期在遊戲板塊大舉併購,多款自研遊戲也已經箭在弦上,直接觸碰騰訊的業務根基。

再加上張一鳴與馬化騰此前的口舌之爭,騰訊與字節跳動長期針鋒相對。即使王興願意接受抖音,騰訊也很難坐看抖音借道美團,在本地生活板塊站穩腳跟。

另一方面,通過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九宮格等入口,騰訊長期給美團導流,能夠獲得穩定收入。假如美團轉而從抖音獲取流量,騰訊的商業利益有可能受到損失。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美團與抖音沒有合作機會。

與被阿里完全掌控的餓了麼相比,美團只是騰訊陣營的一員,而非集團事業部。作爲一家獨立上市公司,它在做出經營決策時,顯然會把自身而非陣營利益放在首位。

此外,王興在面對重大戰略問題時,往往會有自己的獨特考量,而非按照其他大佬的意願行事。即使無法與大股東騰訊達成一致,王興手握46%投票權,也完全有能力掌握航向。

事實上,美團一直在和抖音進行淺層合作,包括在APP開屏等位置進行投放等。雙方在此期間的磨合,有助於爲後續的大規模導流打下基礎。

C

對於字節跳動而言,在抖音開闢新的流量入口,直接爲美團、餓了麼導流,將是戰略思維走向“利他”的重要轉折。

過去兩年間,字節跳動隱然成爲中國互聯網第三極,在龐大流量的支撐下,推出一系列對標各細分賽道競爭對手的產品,開始嘗試搶食所有人蛋糕。

在許多人看來,互聯網公司成爲巨頭之後,必然要走上包攬一切的發展道路。唯有從大大小小的細分市場不斷汲取用戶和利潤,巨人才能繼續快速生長。國內的騰訊、阿里,國外的谷歌Facebook,無不以此擴張帝國版圖。

但在新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中,字節跳動的一系列舉動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字節跳動的三大P1業務中,教育板塊在“雙減”新政的巨大壓力下,發展前景非常黯淡;遊戲板塊憑藉部分休閒遊戲一度登上應用商店免費榜首,但重度遊戲面臨騰訊、網易等公司的競爭壓力;音樂版塊剛剛起步,尚未從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手中切到份額。

同時,字節跳動的跨賽道擴張,尚未把市場搶到手,卻已經引發騰訊等對手的警覺。

例如,在爭奪最激烈的遊戲賽道,字節跳動揮舞着支票本,試圖通過收購頭部公司快速佈局,引來騰訊參與爭奪,入局成本水漲船高。據《深燃》報道,字節跳動收購遊戲開發商沐瞳科技,交易金額高達40億美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兩大巨頭爭相擡價。

此外,在互聯網反壟斷愈發嚴厲的大趨勢下,依仗平臺流量、擠壓他人生存空間的玩法,必然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監管風險。

其實,今日之字節,與十年前的騰訊頗有相似之處。

騰訊坐擁QQ和微信兩大入口,曾經是“流量+模仿”策略的最大受益者,在中國互聯網的蠻荒時代幾乎無往不勝。被這套玩法打垮的大小公司無可奈何,只能罵一句“狗日的騰訊”。

但從2016年起,馬化騰提出騰訊是開放平臺,“拿出半條命堅持去中心化”。騰訊的戰略重點開始向“賣水”轉移,通過流量扶持陣營內的公司成長,而非親自下場、通喫一切。

“賣水”意味着有所不爲,意味着邊界和剋制。將這種利他哲學發揮到極致的,是張小龍和微信。

2017年初,微信DAU已接近8億,小程序正式上線。通過這款產品,微信在線上線下場景將自身流量輸出到數百萬第三方服務,從社交網絡升級爲互聯網流量分發中心。

流量看似被不同的人分走了,但微信的價值反而更高了。微信小程序上線之後的4年半時間裏,騰訊股價從不到200港元,一度上漲至近800港元,市值從2萬億膨脹至8萬億港元。

如今,字節跳動同樣擁有今日頭條和抖音兩大流量池。其中,抖音的用戶量與彼時的微信相差無幾,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小程序基礎設施。從技術角度來看,字節系全方位開放流量的難度並不大,關鍵要看張一鳴在進退之間如何取捨。

這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將流量賣給別人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字節跳動有望把流量賣個好價錢,同時藉此獲得一大批盟友;另一方面,互聯網江湖波譎雲詭,別人得到流量扶持後發展壯大,有可能在資本和利益的驅動下反戈一擊,成爲字節跳動的敵人。

但對於整個互聯網生態,字節跳動這樣的巨頭開放流量,就有可能改寫叢林法則,用多贏取代零和博弈,重塑競爭法則。或許,這是對張一鳴更富有吸引力的願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