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郑州“7·20”洪灾已经过去了几天,但顶端新闻记者李骋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心有余悸。1997年出生的李骋宇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灾情。他说,出去采访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灾情会这么严重。但作为青年记者,我必须要冲到一线,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救援力量及时到达救援现场。

李骋宇清楚地记得,7月21日晚上7点半左右,他与记者晋远一起骑摩托车出去采访,从京广路到北三环,再到东三环,每到一个积水点,他们都会下来探访。听说白沙那边情况严重,他们又第一时间赶往白沙。在东四环附近遇到支援郑州的江西消防支队,正在用皮划艇营救被困小区的群众,李骋宇他们摩托车一停,蹚着水就过去采访了。李骋宇说,当时的水有半米多深。

从晚上7点多到12点,李骋宇他们淋了四五个小时的雨。李骋宇穿着短袖、短裤,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回来的时候,要在路上走一个多小时,李骋宇感觉衣服特别凉,身上也特别冷,他浑身都在抖。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的晋远感觉到了,就从后面紧紧抱着他,两个人互相用体温取暖。

那天结束采访,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第二天一大早,李骋宇又踏上了征程。这次,李骋宇一个人出去。他搭乘飞机前往灾情最严重的阜外华中医院,全网首个发回白沙航拍画面。飞机落地,立刻展开对危重症病人的转移工作,情况紧急,仓位稀缺,为了能多转运一位病人,李骋宇不加考虑将自己的座位让了出来,选择留在孤岛般的医院,展开进一步采访。

大概下午5点左右,最后一班救援飞机将转运医护人员和两个刚刚满月的婴儿,李骋宇搭乘飞机全程记录这场“生命接力”。那一幕尤其让人难忘。李骋宇看见一群医生汗流浃背地来回跑着,婴儿的身上还插着管子,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每人怀里抱了一个,婴儿在她们怀里安静地睡着。李骋宇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

5点多随飞机飞往樱桃沟,7点多又赶赴花园路兰德中心,全网第一个发出“蓝德中心不是塌方”的辟谣消息,8点多再赶到省人民医院采访病人安顿情况,等到忙完已经是夜里10点多。感觉饿了,李骋宇才想起除了采访时不知谁塞了一个小面包外,一整天他还没怎么吃东西,水倒是喝了五六瓶。但李骋宇感觉这没有什么。因为他马不停蹄拍摄的照片、视频,发回的采访语音,经过后方编辑的处理,通过顶端新闻客户端和微博等三方平台全网独家发布,及时传递了郑州救援。想到这一点,他觉得这一天没白忙活。

“哪里是重灾区,我去哪儿。到最需要的地方传递出最需要的新闻,为家乡的救援出一份力。”李骋宇说,为了心无旁骛工作,他甚至把家人屏蔽出朋友圈。

无独有偶,在过去的24个小时内,在郑州的多个救援现场,都能看到顶端新闻记者的身影。

李骋宇说,在他们的采访团队中,不少都是90后、95后,他们以各自住地为坐标,就近赶赴新闻现场,白沙附近的克服困难抵达救援现场,靠近郑州东站的探访滞留旅客,临近贾鲁河的密切关注泄洪动态,困在家中的通过电话采访亲历者、救人英雄,滞留外地的通过线上担起直播发布任务……

他们不是在采访一线,就是在采访一线的路上。90后顶端记者孙贝坚守郑州重灾区白沙,在救援现场和有信号的地方来回反复,及时发回了“救援队已经安全转移了1500名群众、“阜外医院的自救也在进行当中,现在缺尿不湿和奶粉”等快讯,最早传递了此地的救援情况。记者张艳艳、杨义豪驱车樱桃沟报道路况,提醒“断路绕行”“饮用水急缺”等“救命”报道;记者张丛博成了“平凡英雄”搜索器,先后发掘出辗转多次救出一家四口的阿超,找到京广隧道劝人弃车保命的“喊话哥”;记者翟建林辗转荥阳、新密,直击救灾村落;记者刘远怀、耿毅卓在报道“孤岛”龙子湖之后,又踏上了重灾区新乡的救援车上。

这是异常疲倦的24小时,也是异常危险的24小时。疲倦和危险深刻伴随着他,但李骋宇说,作为一名记者,看到自己的报道对救援产生了帮助,自己的稿件击碎了谣言,那种成就感给了他很大的力量,让他能够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文字:寇洵视频 图片:李骋宇

来源:大河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