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不能讓畸形的飯圈文化爭奪青少年

文/萬泉湧

一段時間以來,飯圈文化愈發流行,尤其在娛樂行業,打造和經營飯圈幾乎成爲顯學甚至造星的不二法門。於是乎,控評、屠版、互撕、人肉……方法簡單,手段粗暴,有些“飯圈”正歪歪扭扭走向“怪圈”,不可不察。

剝開這些現象的薄紗,其背後根源在於行業資本控盤,流量經濟作祟。在此流量迷局中,衆多資本一路矇眼狂奔、加大槓桿,熱錢湧動,輾轉騰挪,跨界併購,上演了一幕幕資本盛宴。

資本都是逐利的,正當經營本分賺錢當然無可非議。但近年來,在“唯流量論”下,娛樂行業一些大資本上下其手,通過數據造假製造行業虛假繁榮,刷流量已成爲行業公開的祕密,刷單公司已發展爲規模龐大的一支“黑產”隊伍。

流量造假不僅破壞了商業誠信體系,損害消費者利益,還大幅推高了社會交易成本,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一段時期內,文藝市場的競爭不再是比誰的製作更精良,而是比誰的數據刷得更高。結果一些所謂的小鮮肉、大明星演技崩塌、爛片如雲,卻備受資本追捧、賺得盆滿鉢滿。與之對比,一些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因爲沒流量卻拿不到本子,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娛樂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要講經濟效益,但更要注重社會效益,資本要自覺擔當起弘揚正能量、引導正確價值觀的責任。可有些資本挾飯圈之勢鼓動誘惑年輕人不計代價地爲愛豆打CALL,一茬一茬割韭菜,收割注意力經濟,不琢磨如何給受衆講好故事,只想着如何給錢講“鬼故事”,不創造任何正向的、增量的價值。

盛極必衰,月滿則虧。“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沒有優秀的作品,形式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文化產業需要資本的力量來推動,但更需要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的原則,以推動行業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該給竭澤而漁的“流量經濟”降降溫了,文藝創作需要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只有堅持以品質評價爲核心,營造一個誠信、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文藝事業才能健康蓬勃向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