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怡

“聖人”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最後一個“露臉”的重要角色。很多觀衆看到這個出場最晚的角色第一反應是,這不是在電視劇中演了多次“奸商”的馮嘉怡嗎?

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這樣一個形象反差極大的角色,連馮嘉怡自己起初也沒信心能夠演好,在婉言拒絕無果後,他甚至在進組拍了兩場戲後,還在跟導演請辭。

殺青的那一天,導演跟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恭喜你,又完成了一部作品。”而馮嘉怡卻說“我盡力了,我給我的努力打95分”,“說出來有點大言不慚,這個分數不是說我演得多好,而是我真的盡力了,我付出了95分,然後就愛咋地咋地了。”

1 出演“聖人”是大膽嘗試

馮嘉怡2006年剛剛入行時就認識了曹盾導演,兩人後來也有過合作,比如曹盾的上一部作品《九州·海上牧雲記》。這部戲殺青後,馮嘉怡就去拍電影了。

有一天,曹盾給他打電話,“他問:你在哪呢?我說:在大廠拍戲呢,他說要來看看我,我說:千萬別,有什麼事我去找你,他說:不行不行,這個事我必須得來。”以前,曹盾找他都是直接給劇本,他看完就去演了。

那天晚上9點多,導演到了馮嘉怡所在的劇組,曹盾開門見山,“我現在有個新項目,最初我想讓你演林九郎,但我覺得你演這個有把握,可對你沒有新意;後來我想讓你演郭利仕,我看了看也不行。所以我想讓你演另一個人。”

馮嘉怡好奇地問:“誰呀?”曹盾讓他猜,他猜不出來,但知道肯定不是張小敬。“我想讓你演一個老皇帝。”馮嘉怡一聽,連說了好幾個不行。“演一個老爺爺我都發憷,更別說是個老皇帝了”。那一晚,他們聊了很久,最後馮嘉怡決定先看劇本再說。

結果,看完劇本,他更覺得自己演不了了,“你要是讓我演一個奸商、黑社會沒問題,或者讓我演一個玄幻劇的皇帝也行,現在我要演的是一箇中國曆史上那麼有名的皇帝,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他的故事。中國影視圈都誰在演皇帝?陳寶國、焦晃、陳道明,這個皇帝演不好就露怯。”曹盾倒也沒廢話,只甩給他三個字:你得演!

馮嘉怡出演《長安十二時辰》

2 剛開拍兩場戲就想請辭

那次談話發生在2017年10月,劇組開機就在2017年12月底,“再推脫就是矯情了。”

他除了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還看了大量關於唐朝和李隆基的資料、聽《百家講壇》,“越看越害怕,越研究越膽小。”進組後,剛拍了兩場戲,就又找到導演,說自己幹不了了,“導演非常不爽,你簡直想象不到那一天的場景。”

當時馮嘉怡完全找不到狀態,“最開始大家只是試戲,先拍一個出場,又拍了一場落魄的戲,沒有什麼正戲。我自己也不滿意。”導演沒說什麼,但我能感覺到。

馮嘉怡覺得這麼好一個戲,不能讓自己給耽誤了,他當天就去找導演請了辭。“導演跟我聊的內容,總結下來就是:定下你來演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是核心團隊的決定,圍繞着你的造型、化裝,各部門溝通、調整費了很大力氣,大家都覺得你可以,你現在卻要臨陣退縮。”

當天晚上,馮嘉怡失眠了,他想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了武術指導高翔的房間,“高翔住導演隔壁,我怕導演沒起,就在高翔屋子裏等。”聽見隔壁門響,馮嘉怡迎了出去,導演一看見他,一臉“這哥們怎麼又來了?煩不煩呀!”的表情,但沒想到的是馮嘉怡緊接着說了一句:“我再試試!”

3 靠惹人煩培養情緒

失眠的那一夜,馮嘉怡想了很多,他最被人熟知的角色是2009年在《蝸居》中飾演的奸商陳寺福,緊接着又在《媳婦的美好時代》中出演了李若秋,自此奠定了“中國式奸商”的形象,“後來,找我的10部戲裏面有8個都是演奸商的。”想改變嗎?當然想,但是需要機會。“別的演員都敢接受挑戰,我爲什麼不敢?”

馮嘉怡跟導演說:給我15天,不要拍我的戲,我想想辦法。而他扮“老”的祕訣,就是“儘量少睡覺!”其實這都要歸功於失眠的那一夜,“我平時起牀,都是先在牀上賴一會兒。那天沒睡好,眼睛也睜不開,腰痠腿疼,起牀時還得拿手撐一下。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人老了的感覺嗎。”於是,只要一有馮嘉怡的戲,他就只睡三個小時,“眼泡腫,還有血絲,身體倦怠,說話也沒有精氣神兒。”而且他發現,手指一直繃着,往上翹時間長了,手就會哆嗦,“比如我從出酒店上車就翹着手,換好衣服還翹着,等到演的時候,隨便拿個什麼東西,手都會神經性地顫抖。”

這些都屬於物理上的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理解聖人的處境,“李隆基在位這麼多年,天天跟這幫大臣鬥智鬥勇,已經倦怠於政務,但是又要硬着頭皮幹。”抓住這個心理,還要進入這個感覺。所以馮嘉怡也知道,那段時間在片場肯定特不招人“待見”。“一到片場,我就開始煩,看什麼都煩,培養情緒。”人家給拿杯水,馮嘉怡話也不說,就抬頭給一個眼神,人家給他搬把椅子,他“謝謝”也不說,也不坐,四處溜達,還提前就把黃袍穿上,鬍子掛上。

馮嘉怡出演《海上牧雲記》

4 爲繃住那股勁,連劇組美食都棄了

找到門路的馮嘉怡,又試了一次,“從其他人的眼神上,我知道路子對了。”帶給馮嘉怡自信的這場戲,正是結尾時郭利仕扶着聖人來到靖安司,聖人看了看那些模型沙盤,又抬頭望天的那場戲,“現在網上很多劇照都是那一剎那拍下來的。”

這也是如今馮嘉怡的微信頭像。“那一刻,我的心放下來了,導演的心也放下來了。”

馮嘉怡說,拍這部戲,沒有任何一場是拍完他覺得痛快或者過癮的,因爲一直要繃住那口氣,接下面一場,或者等着換機位再來一次。“那個狀態很重要。”因爲除了外形,他說的每一句臺詞,都代表了一種態度,“他是一個帝王,一個政治家,他的臺詞看似就那麼幾個字,但你不光要把那幾個字說出來,說出來的狀態更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所謂的話裏有話。”

就比如劇中聖人說:“他們二人都爲西北戰事立了功。那太子,你呢?”這裏面“那太子,你呢?”雖然只有五個字,但是他的語氣、音調、氣勢,要讓所有人都嚇一跳。“這就是統治者的氣度,所以裏面的抑揚頓挫很重要。”再比如,聖人對右相說:“你就這麼急着咬死太子啊?”右相回:“我只是想匡扶法度。”聖人輕輕地說:“那好,都聽右相的。”其實詞很短,但是要通過語氣來表達“你犯忌諱了”或者是“你膽太大了”。

而說到如何把握這些臺詞的尺度,馮嘉怡說他從來都不會提前去練,“還是那句話,我只要在那個感覺裏,說的臺詞的語氣就一定是對的。”

爲了繃住這口氣,馮嘉怡幾乎不參與戲外的聚餐和聚會,也很少在組裏跟大家一起喫飯,“其實我們劇組的飯是真好喫,給我們做飯的阿姨是西安的廚子,水盆羊肉什麼的,我就喫過兩次。私下裏也幾乎不去找他們聚,除非我知道接下來一段時間沒有‘聖人’的戲,或者就是找導演,聊戲聊人物。”

5 全劇看了好幾遍,至今沒找到彈幕鍵

馮嘉怡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出場很晚,整部戲在播出前期就掀起了很大的熱度和反響,他也從一開播就在追,“我看了好幾遍,每出三集,只要沒更新就再看一遍,我就是要連貫着看,也是學習人家好的地方。所以現在,我幾乎能把每個角色的臺詞都背下來了。”

他覺得這部戲裏的每一位演員都演得非常好,還曾跑到其他演員的微博下面評論說:你們演得太好了,我都不敢出場了。

雖然在追劇,不過馮嘉怡卻不會看彈幕,“我不知道怎麼看,還問過別人,人家告訴我右上角有一個按鈕,不過我到現在也沒找到。”

但微博上的評論,他會關注,“我覺得現在的網友真的都太聰明瞭,都是高智商。有時候看大家罵聖人,我都能樂出聲來。比如大家說聖人就是個大忽悠,還說他是‘嘴炮’。”馮嘉怡還寫過兩篇微博解釋大家對劇情的評論,“我特願意看他們在微博上留的東西,有時候憋不住也回一些。同時,我也很感謝網友的評論和指正。”

“聖人”,之於馮嘉怡,如今已經從一個他不敢接的角色變成了一個他要去“感謝”的角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