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奧運會。

競技賽場上從來不缺冠軍和故事。

當然也少不了"圓夢"和"遺憾"的時刻。

但對諶利軍而言,今年卻是無比特殊的。

北京時間 7 月 25 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舉重 67 公斤級比賽中,中國選手諶利軍以抓舉 145 公斤、挺舉 187 公斤、總成績 332 公斤奪冠。

打破挺舉和總成績奧運紀錄的同時,

也爲中國代表團摘得本屆奧運會第六金。

結果很好,但過程卻是驚心動魄。

這裏說的"過程"不僅是賽場上的幾小時,也遠不止備戰期間幾個月,

而是自從諶利軍離開老家的小村子,到站上冠軍領獎臺的前半生。

一塊金牌,

一個奧運冠軍的拼搏歷史,

一個窮苦孩子的逆襲人生。

諶利軍最開始選擇舉重,可以說是命中註定,也是命運所迫。

命中註定,是他與生俱來的天賦。

"身體好,力氣大,爬得高,跳得遠,有股子狠勁兒。"諶利軍媽媽曾經這樣形容他。

所以,當初益陽體校舉重隊來招生時,一排的小孩兒,蔣益龍教練一眼就相中了諶利軍。

不到一米三的個頭,很瘦,但很有勁;一口氣能做五十個俯臥撐;站在水泥地上立定跳遠,也能跳到兩米三。

"是個練舉重的好苗子。"諶利軍就這樣跟着蔣教練進到體校,開始練習舉重。

而"命運所迫"發生在他練習一年之後。

原本諶利軍進入舉重隊,是因爲他自己的興趣。

誰知道還沒訓練多久,家裏傳來噩耗,諶爸爸突發腦癌。

頂樑柱垮了,家變得搖搖晃晃。

再加上家裏原本就有一個需要長期喫藥的叔叔,和年邁的奶奶,養家餬口的重擔,一下子全部落到了諶媽媽一個人身上。

不幹農活的時候諶媽媽就去打工,一天賺 40 塊,最多的時候熬通宵打三份工,這樣才能保證奶奶能喫飽飯,叔叔的藥不斷。

爲了給諶爸爸看病,家裏債臺高築。

諶媽媽有點殘疾,聽力不太好。雖然體校給兒子免了學費,生活中教練也很照顧她,但她還是非常疲憊、無助。

諶利軍不忍心看媽媽這麼辛苦,一狠心,偷偷跑回了家,想着輟學去打工,幫媽媽扛起重擔。

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幹什麼呢?賣苦力都沒人要他。

還好蔣教練沒有放棄他,租了一輛拖拉機就追到諶家。

他跟諶媽媽聊了很久很久,告訴她這孩子真是練舉重的好苗子,將來一定能出好成績。

又勸諶利軍不要只看眼前一時,好好訓練,將來拿獎牌拿獎金,纔是最好的幫助家裏的方式。

諶利軍跟着蔣教練回到體校。

他在心裏默默發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績,讓媽媽不要那麼辛苦。

當命運把諶利軍逼到絕境,舉重給了他絕處逢生的希望。

這是他的命中註定,也是無奈生活所迫。

舉重訓練,枯燥,又苦。

但諶利軍永遠是訓練館裏最早來,最晚走的那一個。

每一次,他舉起沉重的槓鈴時,都會發出一聲怒吼,是給自己打氣,也代表他不向命運低頭的決心。

壓在他肩上那沉重的命運,好像就這樣被他一點一點掙脫開。

2010 年,17 歲的諶利軍得了世界青年錦標賽的冠軍

2013 年,成爲世界舉重錦標賽的冠軍

2015 年,衛冕冠軍,還破了世界紀錄

他終於賺到了一點點錢,把家裏的債還完,還把老家房子修了修。

大家都覺得他的職業生涯順風順水,但只有諶利軍自己知道,這些年他是怎麼熬過來的。

這些年裏,命運沒能眷顧他。

諶利軍原本打算,拿到世界舉重錦標賽的冠軍,領到獎金後,能帶父親去更好的醫院看病。

可最終父親還是走了。

沒等到他捧回第一座世界冠軍的獎盃,沒來得及看一場他的比賽。

後來他更拼,父親的去世成了他心裏的一根刺。

沒來得及救回父親的命,至少要完成父親的遺願"好好訓練,爲國爭光"。

2016 年的里約奧運會,諶利軍在賽場上突發抽筋的症狀,他咬着牙嘗試,結果兩次試舉都失敗了,最後不得不宣佈棄權。

賽後接受央視的採訪,他連說三個對不起,不甘、委屈,諶利軍選擇了一個人去消化。

有記者走訪了諶利軍位於湖南安化縣楊林村的老家,房子的牆壁沒有粉刷,裸露的水泥磚上到處都是開裂的痕跡。

諶利軍在湖南農村的老家

唯一的"大件"就是個雙開門的冰箱,是他在美國拿了世錦賽冠軍後拿獎金添置的。

那筆獎金,原本是父親的救命錢。可是沒來得及,最後他存了一部分,拿出一些給家裏買了臺冰箱。

因爲他想起,父親生前節省,隔夜的飯菜不捨得扔,壞了之後就一邊喫一邊唸叨,等攢夠錢第一時間買個大冰櫃。

諶利軍的前半生,好像總是差一點。

拿到世界冠軍,但是差一點,

買來了大冰箱,但是差一點,

村長搬來一臺電視,全村的人擠在他家,等着他里約奪冠,還是差一點。

差了這一點點,

最終就是陰陽兩隔,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五年 1822 個日夜。

從 2016 到 2021,這五年,沒人知道諶利軍是怎麼過來的。

就在去年 10 月,諶利軍在參加一場比賽時,手臂肌腱撕裂,手術後留下了一條長達 15 釐米的"蜈蚣疤"。

看過東奧 67 公斤級那場比賽的人,多多少少都感覺到,

諶利軍的每一次試舉,好像都帶着一種不一樣的悲壯感。

特別是在最後,面對手改判成功的壓力,落後 11 公斤的劣勢,那破釜沉舟的一舉。

那一刻,他舉起的不再只是槓鈴,更是曾經壓在肩上沉重的命運,

那一聲怒吼,不止是給自己打氣,更是在問天問底,是永不低頭。

中國人的脊樑,堂堂正正。

即使面對"頗有爭議"的判罰,我們也能用實力還日本裁判一記耳光。

命運虧欠他的"那一點",最終還給了他。

"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在微博裏寫下這句話,用來總結過去十幾年。

諶利軍,太不容易了。

這不僅僅是一塊遲到了五年的奧運金牌,更是一個苦孩子逆襲的人生。

諶利軍拿到了奧運冠軍,但我卻很擔心他的未來。

大家都知道,中國舉重被稱爲"夢之隊",每一屆奧運都會有選手勇奪金牌。

但,這只是我們能看見的一部分,在激動人心的奪金時刻之後,在走下領獎臺的未來人生裏,

多少舉重運動員,舉重冠軍,最終還是逃不掉被遺忘,被放棄的命運。

你可能並不瞭解,像諶利軍一樣的舉重隊隊員,幾乎清一色都來自於農村貧困家庭。

他們選擇舉重的原因很簡單,因爲太苦了,有的運動員甚至只是爲了能喫飽飯。

即使在體校,舉重也幾乎處在體育項目金字塔的最低端。

諶利軍當年所在的體校,連舉重隊訓練的場地都是鍋爐房改造的。

去舉重隊的孩子,他們玩命舉槓鈴,不是什麼興趣使然,只是希望有一天能登上賽場,像諶利軍這樣改變命運。

但能拿獎的畢竟是少數,一百個人裏也不一定能出一個"諶利軍",大部分人的結局都是收穫一身傷病,黯然退役。

甚至更現實的是,有些職業運動員哪怕得了全國冠軍世界冠軍,逐漸被人遺忘退役後的生活,也落魄的不敢想象。

還記得當年的舉重冠軍才力嗎?

因爲練習舉重頸背受傷留下了後遺症,稍微站久一會都會疼痛難忍;長期肥胖的體型更是讓他患上了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肺內感染呼吸衰竭症。

後來住院的時候院方倒是因爲他"舉重冠軍"的身份一直很照顧他,但最大程度,也只限於"住院費只需要象徵性地先交一點兒就行"。

可是,才力褲兜的錢連這"一點兒"也不夠。

他去世前幾天,病情惡化需要上藥上機器,可那時他家裏只有 300 多塊錢,等妻子帶着借來的 800 塊趕到醫院時,人已經要不行了。

截自《舉重冠軍之死》

得過 9 塊金牌的鄒春蘭當年在 1990 年打破了全國記錄,退役之後只能在體工隊的食堂打雜,最後沒辦法了還去當過搓澡工。

日子最苦的時候,她爲了多賺點錢一天要搓六十多個人,一個人賺一塊五,爲了這一百塊,她一天下來幾乎累到走不動路。

還有那個,曾經在雅典奧運會上憑藉 182.5 公斤的驚天一舉,最終逆襲奪冠的唐功紅。

輝煌只有國旗升起的那一刻。

沒人知道最後一舉之後,她鼻孔耳朵都開始滲血,血壓飆升,心跳快到站都站不穩,差點從領獎臺摔下去。

下了領獎臺,直接上手術檯。

最後她從 ICU 撿回一條命,但臟器嚴重受損,身體徹底垮了,不得不黯然退役,逐漸消失在公衆視線。

對於其他熱門項目的運動員而言,退役之後可以接代言,上綜藝。

而舉重運動員,即使是現役冠軍,代言活動也少得可憐。

雖然中國擁有全世界頂尖的舉重運動員,但舉重項目在國內卻幾乎是羣衆基礎最薄弱的運動之一。

粉絲少,關注低,就算得了奧宇冠軍,也和其他明星運動員有着雲泥之別。

最終,那些短暫的輝煌消失,

他們,也成爲了被遺忘的沉默的大多數。

寫這麼多,只是爲了讓大家去"可憐"舉重選手嗎?

不是的。

競技體育是殘酷的,每一個運動員都付出了超過常人的代價。

但這就是規則,既然運動員們選擇了這條路,他們一定是做好了準備。

對於獲得關注甚少的中國舉重隊來說,我想,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心疼,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以及,爲之喝彩的掌聲。

給他們掌聲,看見他們的汗水和付出。

即使他們在賽場上失利,即使他們與獎牌失之交臂,

但只要爲了目標努力過,他們每一個就是好樣的。

我們的掌聲--

不只是給在奧運會上拿到金牌的運動員。

而應該是每一位,爲了五星紅旗拼搏過,或者正在拼搏的所有人。

別讓他們的輝煌只有唱響國歌的十幾秒,

別讓他們的名字最後成爲一段唏噓故事,

別讓諶利軍,成爲下一個才力。

"希望大家繼續爲中國舉重隊加油!"

而不只是,爲冠軍,爲金牌喝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