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監管政策效應持續顯現 結構性存款要“涼涼”?

人民銀行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爲6.04萬億元,環比降幅4.89%,同比降幅44.21%,較去年4月末峯值的12.14 萬億元,降幅超過50%。

結構性存款規模銳減,原因是相關監管政策不斷完善,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對投資者吸引力持續減弱。同時,數據變化也進一步反映銀行攬儲壓力之大,以至於部分銀行甘冒違規風險攬儲。據悉,近期還有多家銀行因不正當手段攬儲喫到監管部門罰單。

餘額較最高點“腰斬”

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型銀行,6月末的結構性存款餘額的環比和同比增幅均出現明顯下降,且降幅加大。

從人民銀行數據來看,截至6月末,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爲2.58萬億元,環比下降6.74%,同比下降35.49%;中小型銀行爲3.46萬億元,環比下降3.47%,同比則下降49.32%。

較之去年4月末的峯值,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規模,相比大型銀行降幅更大,爲56.22%。分單位和個人來看,截至6月末,單位結構性存款餘額環比和同比降幅均高於個人。

從今年上半年的月度數據來看,全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處於持續壓降狀態,6月末數據較年初減少9700多億元,降幅約14%。今年6月末的結構性存款餘額創下近幾年來新低。

收益率下降吸引力已減弱

上述數據變動,意味着結構性存款可能真的要“涼涼”。

資管新規落地後,結構性存款作爲保本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品開始走俏,規模一度激增。然而,與一般性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產品結構複雜,收益存在不確定性,風險程度較高。很快,監管部門通過出臺結構性存款規範、窗口指導銀行壓降等方式,使得這項業務逐步“退燒”。

結構性存款,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其次,該類產品的收益率下降,吸引力減弱。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主要監測國有銀行、股份行),今年6月份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爲117天,較上個月增長2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爲3.59%,同比下降34個基點。

若與同期限、風險級別相似的理財產品相比,上述收益率確實沒有優勢。招商銀行代銷的中銀理財3月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標準爲3.7%。“我們現在幾乎不向個人推薦了。”一家城商行上海某支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

存款市場困局

結構性存款規模的變動,進一步折射出銀行存款市場的窘境。

去年二季度以來,結構性存款規模有一波猛增,當年4月末一度衝過12萬億元。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當時分析認爲,表面原因是流動性充裕環境下的息差套利,實質反映了疫情影響下的中小銀行“存款荒”之困。

上述客戶經理向記者說,雖然現在不考覈個人存款指標,但上海地區存款競爭太激烈,存款產品高度同質化。

競爭激烈疊加政策因素,進一步凸顯銀行攬儲的艱難現狀。去年以來,監管部門規範存款市場措施不斷,主要是以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包括下架靠檔計息產品、規範互聯網存款、調整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定價方式等措施。

據記者觀察,受制於存款壓力,高息攬儲行爲並未徹底消失。今年6月末存款考覈時點時,記者在調研時獲悉,仍有部分銀行爲了衝時點規模,不惜高價向客戶“買”存款,實質上也是高息攬儲。

還有銀行因爲不惜違規吸收存款,而受到監管部門處罰。今年7月,無錫農商行就因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被罰款50萬元,同時三名責任人受警告處罰。這些不正當手段包括利用匯款、貸款或其他業務手段強迫儲戶存款,以及利用各種名目多付利息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