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全國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東京奧運會上面。看着我們的奧運健兒們爲國爭光,斬獲一枚又一枚金牌,不免心潮澎湃、羣情激動。

風清平時不怎麼關注提議運動,也就看看觀賞性較高的乒乓球、女排,很多選手都是第一次聽說。但唯獨有一名運動員我分外眼熟,那就是國家級舉重運動員--石智勇。

7月28日,在男子73公斤級比賽中,總成績世界紀錄保持者石智勇展現出捨我其誰的氣質,6次試舉5次成功,以抓舉166公斤、挺舉198公斤、總成績364公斤摘得金牌。

完成最後一次挺舉後,他雙手比出"第一"的手勢,坐在槓鈴上縱情歡呼,一聲"還有誰"霸氣十足,給觀衆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瞬間登頂微博熱搜。

不過,風清第一次看到石智勇,並不是在賽場上,而是在直播間裏。

去年6月20日,石智勇化身帶貨主播來到京東直播間,爲家鄉的桂林米粉、荔浦芋等當地知名特產帶貨。此時的他,已經是名震世界的舉重冠軍,在各大賽事中爲祖國奪得了22枚金牌。

相比於賽場上而言,直播間裏的他多了幾分狠勁,多了幾分靦腆,操着一口廣西普通話,全程幾乎很少看鏡頭。但每到介紹家鄉的產品時,他總能用自己的方式說上幾句。比如推薦桂林的原生態大米時,石智勇耿直地說:"扛在肩上可以鍛鍊肌肉"。

雖然石智勇在帶貨方面是門外漢,但他還說憑藉真誠的態度獲得了觀衆的認可。在2小時11分的直播中,他所在的直播間人氣高達70萬人次,獲得網友點贊186.8萬個,帶動成交金額超130萬元。

從直播中得知,石智勇這次本是請假回家探親的,但還是抽空參與了直播帶貨活動。因爲家境並不富裕的他,深知生活在山區的人們有多不易。

或許,那桌子上的一件件家鄉特產,讓他想起了年少時的自己。

石智勇的冠軍之路

1993年,石智勇出生於桂林市臨桂區五通鎮。別看臨桂這個地方名不見經傳,但這裏曾經湧現出唐靈生、肖建剛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六十年裏,臨桂籍的舉重運動員爲國家拿下了50多枚金牌,其中奧運金牌就有三枚。

臨桂之所以成爲"舉重之鄉",並非是因爲風水好。恰恰相反,崎嶇的地形使得這裏經濟一直不甚發達,於是體育競賽成了臨桂人出人頭地的最佳路徑。

與其他項目相比,舉重是相當"實惠"的--既不需要專業的場地和器械,也不需要高水平的陪練,只要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假以時日總能出點成績。於是,很多臨桂的孩子從小就開始練習舉重,石智勇便是其中之一。

石智勇的父母都是農村人,白天在外務農,忙得沒時間照顧他。但石智勇懂事特別早,五歲就學會了做飯。等父母手工回來,他已經把飯煮好了。那時的農村不像城市,是要燒柴做飯的,弄不好會把衣服點着。石智勇堅毅的性格,多半就是在這種煙燻火烤的環境中形成的。

11歲的那年,石智勇遇到了一位"貴人"--浙江寧波體校的教練李東瑜。他是奧運冠軍唐靈生的徒弟,回鄉探親時順便去當地小學看了看,意外地發現石智勇資質不錯,爆發力遠超同齡人,便把他收爲徒弟,甚至給他改了個名字。

原來,石智勇本名爲石磊,由於這一年來自福建龍巖的石智勇奪得了雅典奧運會舉重金牌,爲了激勵自己,便改成了一樣的名字。

不過,這個名字給小石智勇帶來了不少麻煩。每次他去參賽,別人總會在臺下議論紛紛:怎麼又出來一個石智勇?媒體也常因爲他的名字,忽視了他的努力,或是拿他和"大石智勇"比較。

但石智勇並沒有被這些因素干擾,他很清楚,外界怎麼看他並不重要,只有成績可以證明一切。別人越是嘲笑他,他就練得越認真。

然而,石智勇的職業道路相當坎坷,由於傷病接連缺席大賽。2012第一次會廣西參賽,卻以三把打零告敗。沒辦法,舉重本就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運動,只有長年累月的堅持,才能在大賽嶄露頭角。

終於,2015年11月的美國休斯敦世錦賽上,石智勇奪得了69公斤級兩項冠軍。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他代替受傷的廖輝參賽,更是一舉奪得了奧運金牌,名震天下。

能克服重重阻礙拿到冠軍本就不易,但更難得的是,成名後的他也沒有忘記家鄉,願意放下身段爲家鄉帶貨。

歷盡千帆,他歸來仍是少年。

奧運冠軍的出路,不應止於帶貨

除了石智勇,還有不少奧運冠軍出現在直播間裏。

7月20日,奧冠夫婦何姿、秦凱攜手同行,出現在辛選主播蛋蛋的直播間,從兩人的戀愛趣事聊到育兒祕籍,並給魚油、兒童鈣、成人鈣等產品帶貨,當天直播銷售總額超過4600萬元。

去年5月4日,我們熟悉的"跳水女王"吳敏霞也走進了李佳琦直播間,爲"五五購物節"預熱。當天兩人共推薦13款上海產品,吸引1100萬人次網友圍觀,總銷售額突破3600萬元。

除此之外,射擊奧運冠軍楊凌在直播中賣過體育用品,體操奧運冠軍邢傲偉退役後轉行直播賣面膜。不少離開了賽場的運動員,都在電商行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對於奧運冠軍直播帶貨的行爲,有人認爲他們丟了國家隊的臉,有傷職業氣節;但也有人認爲無可厚非,一沒偷二沒搶,憑本事賺錢沒什麼不對。

在風清看來,奧運冠軍帶貨,不僅不應該被抵制,反而應該被鼓勵。

要知道,很多運動年經過長年嚴苛的訓練,身體都伴有傷病,不得不花一筆錢在治病上面。比如郎平的膝蓋就遭受了嚴重的磨損,前前後後做了12次手術,甚至落下了殘疾。

如果能在體育圈謀個一官半職還好,但那些淡出體育圈的運動員,本就沒有體育以外的一技之長,又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好不容易有機會賺點錢維持生活,何樂而不爲呢?

更何況,體育明星也是喫青春飯的,如果沒有獲得成績,很快就會被大衆遺忘,"過氣"速度可能比演藝明星還快。所以趁着還有名氣及時變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之,你不能用聖人的標準要求運動員,沒有人天生應該苦守清貧。

當然,從長期來看,帶貨也不是最好的出路,本質上還是"賺外快"。想要解決運動員退役後的出路問題,關鍵還是形成一套就業保障機制。全中國那麼多教培機構,難道還塞不下幾個運動員嗎?

希望大家在羨慕奧運健兒光耀四海的時候,不要忘了他們也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文章轉載自:電商頭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