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在官網發表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指出,由於月球的抖動,9年後美國乃至全球都將迎來更爲嚴重的洪澇災害。這份報告所介紹的研究是 NASA 的海平面變化團隊(N-SLCT)主導的,在6月21日發表在期刊 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

這是怎麼回事,月球爲何要瞎抖?

我們中學學過,因爲月球引力和地球自轉,地球上會出現潮汐。一些地方海水會被吸起來鼓包,這就是滿潮(高潮),一些地方會出現幹潮(低潮)。

比如,在月球最接近地球(位於近地點)時,會產生名爲近地點大潮(perigean spring tide),或國王潮(king tide) 的現象。

一般來說,由於地球的自轉,海岸邊的人每24小時就會看到一次潮起潮落。但是,月球對地球潮汐的另外一個影響卻很少被提及,那就是月球交點週期。

月球還繞着地球轉動,月球繞着地球的旋轉平面和地球繞太陽的旋轉平面並不重合。在地球上看,月球的公轉平面還會週期性地抖動。

這個抖動週期就叫做月球交點週期。這裏的“月球交點”指的就是兩個公轉面的相交點,而這個週期爲18.61年。

月球的這種抖動並不是新鮮事。月球交點週期最早是英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在1728年發現的。但遺憾的是,月球的抖動對地球上洪澇災害的影響卻很少得到研究。

2019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的研究者 Peng Dongju 和同事指出,人們在進行沿海災害防治規劃時很少會考慮月球交點週期。

月球交點週期會影響全球潮汐的幅度,並以9年一大變的速度影響着人口密集的海岸線,因爲在半個月球交點週期裏,地球上的潮汐比較猛,在另外半個週期裏,地球的潮汐就比較弱。

目前,我們處在潮汐減弱的那半個“減魔”週期裏。但從2025年開始,地球將進入潮汐“加魔”期,屆時潮汐的幅度會變得更大,這也是 NASA 的那份報告討論的內容。

NASA 的這則報告指出,從2030年開始的十年裏,由於月球交點週期加劇氣候變化,所有美國海岸城市都將會遭遇更多的滿潮洪澇災害,屆時美國大多數海岸城市每年將經歷現在的3-4倍的滿潮洪澇,而洪水的持續時間也將更長,可能會超過1個月;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陽處於特殊位置的話,美國人每隔1-2天可能就要面臨洪水考驗。

NASA 的局長 Bill Nelson 則表示:“月球的引力、海平面上升以及氣候變化會加劇美國和全世界沿海地區的洪澇災害。”

近年來,在美國大西洋沿岸的許多城市已經經歷了多次滿潮洪澇。2019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報告了超過600起滿潮洪澇;而在2020年,美國的沿海城市經歷的滿潮洪澇持續增長,在2020年5月到2021年4月間,滿潮洪澇的天數是20年前的2倍,而這個趨勢據估計將持續到2022年。

實際上,在3年前 NOAA 就發出了類似的警告。

在2018年2月公佈的一份報告(NOAA Technical Report NOS CO-OPS 086)中,NOAA 指出,隨着海平面上升,月球和太陽引力會帶來更頻繁的滿潮洪澇,到2050年,僅靠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就將造成35%-60%的滿潮洪澇;而美國軍方已經意識到,這種變化對其軍事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早已組織專家研發了預測未來海平面以及洪澇風險的工具。

NASA 和 NOAA 的預測並非危言聳聽。早在2014年,英國國家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學家 David Pugh 和 Philip Leslie Woodworth MBE 就通過統計發現,歷史上許多沿海地區的重大洪澇災害都發生在月球/太陽引發的天文潮和極端氣象事件重合時。

比如,1900年天文潮期間發生的颶風在美國德州掀起了2.4-4.5米高的巨浪,這種加了天文潮 buff 的颶風叫做風暴潮,而那年的風暴潮造成了德州加爾維斯頓島上至少8千人喪生。

而我國首個超強颱風天鴿發生時也處於天文大潮期間。2017年8月臺風天鴿來襲時,珠海和香港的浪高分別達到了2.8米和2.4米,珠江口地區多處嚴重洪澇。因爲破壞巨大、名聲太差,後來我國在第50屆颱風委員會(TC)年會中申請將“天鴿”除名。

希望人類早做打算,事後給人名字畫叉叉就晚了,海景房早就變成海浸房了。

白胖子給藍胖子先發送了一個抖屏,再發送了一個“潮”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