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槽點不斷的東京奧運會已經賽程過半,而我國運動員已經取得了29枚金牌的輝煌戰績(截稿日統計),力壓東道主日本和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領跑金牌榜。

2020東京奧運會開幕式

可能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奧運會中並沒有賽車項目,這是爲什麼呢?從競技體育的宗旨來說,奧運會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而賽車運動本身也具備強烈的對抗性、追求速度的極致,是一項風靡全球的體育運動。而且全球各地車迷不計其數,甚至不亞於足球球迷。奧運會、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足球世界盃,並稱爲世界三大頂級賽事。不僅F1擁有大批擁躉,WRC世界拉力錦標賽、達喀爾汽車拉力賽、勒芒24小時耐力賽、印地賽車、納斯卡賽車也都吸引了大量關注。

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奧運會上有足球比賽,卻沒有賽車比賽呢?要知道,在希臘舉辦的古代奧運會中,戰車競速比賽可是最受矚目的比賽項目之一。競爭激烈的戰車賽,堪比今天的F1。有錢的貴族才能自備馬匹、戰車參賽,風馳電掣的刺激感讓觀衆大呼過癮,當然,經常出現的車毀人亡也爲比賽增添了危險性,不過在觀衆看來這就更驚險刺激了。

古代奧運會戰車競速比賽

並且,緊張刺激的賽車也符合奧運會當前的市場需求,對收視率必然一定有推動。比起一些小衆且對抗性不強的冷門項目,賽車顯然更能吸引觀衆的眼球。

那麼,現代奧運會爲什麼與賽車失之交臂呢?坊間流傳這樣一個說法:賽車其實是強國的遊戲,發達國家有錢、有技術當然樂此不疲,而亞非拉兄弟沒錢沒技術只能望而興嘆。奧運會追求的是平等競爭、重在參與,因此經過慎重考慮,國際奧組委就放棄了這個項目。當然這只是個段子,國際奧組委決定一個項目的去留是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這其中確實跟項目投入有一定關係。賽車參賽國家不僅僅要投入車輛成本,還要投入培訓、場地等等成本。尤其是訓練成本非常高昂,與之相比游泳隊員、體操隊員的訓練成本只是九牛一毛。可以說,賽車手都是汽油和輪胎喂出來、賽道磨出來的,近些年,高科技的賽車模擬器也引進到F1運動訓練中,進一步提高了車手訓練的科技含量。據統計,一名F1賽車手的培養費用超過一億元人民幣。況且,並非訓練了就一定能出成績,還要看車手的天分,那必然要同時訓練多位選手,這個培養成本對很多中小國家已經是難以承受,更別說賽車的研發和賽道費用。這些高昂的費用不僅很多國家承受不起,國際奧組委的運營成本也難堪重負。再者,賽車是個高危險係數項目,較重大的傷亡事故時有發生,甚至F1傳奇車神塞納也殞命賽道。因而,從奧運會主導的廣泛參與性角度來看,賽車項目其實是不符合的,也缺乏全民參與的羣衆基礎。

賽車不能入選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奧運會倡導的"更高、更快、更強"的理念其實針對的是人,是要打破和提高人類的體能極限,而不是機器的性能。賽車更主要考驗的是一個汽車企業的研發實力、一個車隊的配合、調教一款賽車的技術經驗等等,然後纔是一位賽車手的駕駛技術,雖然對車手的車技要求也非常高,需要常年訓練,但畢竟決定勝負最關鍵的因素是車而不是車手。

鮮爲人知的是,賽車與奧運會也並非毫無交集。衆所周知,雖然世界上第一輛汽車1886年才誕生在德國,但是全球首場公開的汽車競速賽事於1887年就在在法國巴黎上演,里程不長,僅是從塞納河畔的吶伊到凡爾賽。隨後,1894年法國一家日報社又舉辦了有歷史記錄的全球第二場汽車比賽--巴黎至魯昂,全程126公里,耗時三天完賽。到了1895年,同類型的汽車賽事陸續在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嶄露頭角。

1894年巴黎-魯昂拉力賽參賽車型--標緻Phaeton 3HP

到了1900年,巴黎承辦第二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化,熱愛賽車的法國人便將賽車也列入了奧運會賽程。那時奧運會的汽車比賽是一場全球範圍的拉力賽,總耗時長達半年,可謂曠日持久。其中甚至還有電動車組別,由此可見,電動車也不是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車。賽事獎勵頗爲豐厚,冠軍可獲得高達46000法郎的獎金。

1900年巴黎第二屆奧運會宣傳海報

此後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上的賽車項目進行了評判,主流觀點認爲這是一場非官方賽事,參加比賽的是汽車製造商而不是真正的運動員,奧運會作爲體育比賽不應該依靠機械進行。儘管如此,在此後的兩屆奧運會上,人們依然看到了賽車的身影。1936年,布里特-貝蒂在第11屆柏林奧運會上贏得了汽車拉力賽冠軍,當時比賽里程大約爲2000英里。此後奧運會上的賽車運動告一段落。1972年,也許是發明汽車的德國人出於對這項運動的偏愛, 汽車拉力賽重返奧運會的舞臺,起點位於當時聯邦德國的基爾市,終點在慕尼黑的奧林匹克體育場,歷時6天,現任國際汽聯主席讓·託德駕駛Alpine A110贏得了比賽。但由於拉力賽在奧運會正式開幕前就結束了,因此這場比賽是否屬於奧運會項目一直存在爭議。

曾經的法拉利車隊領隊讓·託德與F1車王舒馬赫

國際汽聯長期致力於讓賽車進入奧運會成爲正式比賽項目,但百餘年過去了這個夙願也未能成真。2007年,國際奧委會刪除了《奧林匹克憲章》中關於奧運會不允許機械動力推進的條款,這堪稱奧委會對國際汽聯的最大讓步,然而賽車進入奧運會並未真正迎來轉機。2012年,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再次表態:"我們能夠從F1中學到很多東西,F1和奧運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是一項由偉大的運動員參加的運動。但是老實說,我們舉辦奧運會的理念是競爭應該基於運動員本身,而不是設備。所以,在給予F1無限尊重的同時,我們並不會將賽車列爲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奧運會秉持對全世界所有國家公平、公正的原則,其宗旨是讓各國人民都能參與到運動的歡樂之中,僅憑這一點汽車賽事就無法真正擁抱奧運會。不過,F1年年舉辦,不像奧運會要苦等4年,這也彌補了賽車無法進入奧運的遺憾。

今年的F1,漢密爾頓和維斯塔潘,你覺得誰能贏得總冠軍?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