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20城市排隊申請,爲何多地發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北京報道

從2019年醞釀至今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近日終於出爐。

經國務院批准,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5個城市被列入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名單。這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重點項目之一。

事實上,早在2019年10月,商務部等14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計劃將消費資源集聚,在雙循環的背景下,立足國內、面向世界,打造全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

而各地反應也十分迅速,當前,正在排隊申請成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超過20個,不少城市早已將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寫入了“十四五”規劃中,併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培育建設,在國際知名度、消費繁榮度、政策引領度等關鍵指標上有所突破,爲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下基礎。

不過,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看來,與消費升級的要求相比,我國現階段改善型、享受型商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還有不足。他建議,應該積極擴大中高端消費品供給,強化消費中心城市買全球、賣全球的商業貿易功能。同時,爲國內外消費者提供安全誠信的消費市場環境,實行有利於促進消費的稅收政策,這有利於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蓬勃發展。

各地積極佈局

在內循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下,消費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一個亮點是,試點的五個城市中,上海、北京、重慶的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突破1萬億元,其中,在2020年全國社消零總額下降3.9%的背景下,上海和重慶還實現了難得的正增長。

爲了更好地佈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7月31日,上海召開動員大會;隨後,上海市商務委透露,上海將聚焦7個方面、28項任務,力爭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

比如,構建融合全球消費資源的聚集地,一方面集聚國際品牌,吸引國際品牌總部;一方面,打響一批引領性本土品牌,打造網絡新消費品牌。同時,打造引領全球消費潮流的新高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誌性商圈,構建區域協同產業聯動新格局,支持文化藝術、科學教育與商業跨界合作融合。

一個亮點是,上海計劃推動多領域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將消費的矩陣擴容至國家體育消費、健康養老消費等方面。同時,營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環境,完善國際消費政策和制度體系,大力發展免退稅經濟,支持企業申請免稅品經營資質,優化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流程。

在北京,《關於2021年度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項目申報指南的補充通知》正式落地,對服裝鞋帽類首店、旗艦店的品牌方和引進方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數據顯示,僅是今年上半年,就有434家首店、旗艦店落地北京,比去年全年增加250家,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下一步,北京還有一系列組合拳,打造消費新矩陣。

按照計劃,北京將實施消費新地標打造行動,年底前將完成22個傳統商圈改造升級,打造“科技、藝術、時尚”深度融合消費地標,進一步提升“北京消費”的全球吸引力;同時,打造老字號矩陣,讓新國潮與經典擦出新火花;聚焦“國際”孵化新消費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自主品牌。

在廣州,今年5月發佈了《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十大行動計劃”,加快消費轉型升級,提升國際商貿中心功能,建設“五地”,即國際品牌聚集地、時尚潮流引領地、中國製造展示地、嶺南文化傳承地、消費創新策源地。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看來,廣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背靠大灣區。

“廣州的開放歷史悠久,擁有良好的開放底蘊,是一座國際化都市,同時,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可以對接珠三角製造業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體系,在消費方面更好地和全球交流。引進來的同時,兼顧走出去,強化雙循環的經濟形態。”盤和林表示。

而近年來在經濟增長上略顯乏力的天津,也搶先搭上了國際消費中心的快車。天津“十四五”規劃指出,下一階段天津市將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着力擴大消費需求、提升區域商貿流通樞紐功能。

在天津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與天津市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城市政策相疊加,有利於消費貿易、服務貿易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同時,天津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也有利於培育建設國家消費中心城市。

目前,天津已形成“一帶九軸九商圈”總體空間格局,預計至“十四五”末,天津市每個區將至少打造一條多元化、智慧化、創新化特色步行街,20個夜間經濟示範街區,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圈,街區年度客流量有望突破1.5億人次,營業額超過300億元。

下一階段,天津將以創新轉型、消費升級爲重點,積極打造“天津品牌”“天津服務”“天津購物”等消費亮點。各方協同發力,共同推進天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率先突破,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利支撐。

消費持續發力

消費對我國經濟至關重要。

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爲61.7%,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中國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超過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

“開放度高是5座城市的共性,特別是北上廣三座城市,代表了國內城市開放的最高水平。由此,國際化也是幾座城市消費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徵。”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我國本地本土企業設計、創造和製造全球高質量品牌產品有着很強的助推作用。全球著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如紐約、巴黎、香港等,均集中了全球的品牌和當地的品牌。

當前,隨着國潮文化的興起,國內消費者的喜好正發生巨大變化,消費更趨品質化和多元化。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對外資品牌的“崇拜”減弱,而更關注品質要求和體驗性。同時,突出多樣化生活方式的小衆消費正走上主流。這也給了國內品牌崛起的絕佳機會。

一個亮點是,北京、上海、廣州均將“提升本土品牌影響力”與“打造中國製造的展示地”寫進政策文件中。

不過,在王青看來,目前,全國消費市場仍存在種種對外開放力度不足的問題。比如,在商品消費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高端消費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相對偏高;而在服務消費方面,健康醫療、教育文化、休閒娛樂等消費服務行業的對外開放相對較慢,市場準入和投資的審批限制依然存在。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推動‘雙循環’格局構建的重要節點。作爲更熟悉國際環境、更具備開放條件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可以通過加快試點探索國際通行的負面清單制度,鼓勵外商投資消費服務領域,重點加快健康醫療、教育文化、休閒娛樂等新興消費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步伐。待時機成熟後,再進一步推廣。”王青表示。

在他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能吸引更多國際消費參與,同時,培育國際消費中心還應突出“中心”,不斷強化集聚輻射和引領帶動作用,形成全球消費者集聚和區域聯動發展的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