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病人中年輕女性居多,不少是青春期少女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攝

每年暑假,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進食障礙診治中心病房,總是一牀難求。病人中年輕女性居多,不少是青春期少女。她們花1-3個月的時間,重新學習如何喫飯、增長體重,也學習如何接納自己。

15歲的林婧身高165釐米,體重33公斤。“女兒瘦成這樣,還是不肯喫飯,更是不能提‘體重’兩個字!”父親氣得想動手打她,被醫護人員攔住了。“厭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需要綜合治療,家長一同參與,配合治療,才能讓孩子更快康復。”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牀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說。

所有時間都用來“喫”和“吐”

林婧這樣的女生,病房裏比比皆是——最大的不過30來歲,最小的只有11、12歲。暑假,進食障礙門診會進入一年中的就診高峯。決定來住院,大多是因爲“走投無路”,“先保命啊,她人生還很長。”林婧父親說。

剛住進來的劉怡今年剛滿20歲。3年前出國留學,身處異鄉倍感孤獨,食物成了“慰藉”,短短兩個月,身高160釐米的她體重就增加到了60公斤。節食減肥,讓她經歷了從厭食到貪食的轉變,學會了用催吐管,每次都要吐乾淨才停下,每天所有的時間幾乎都花在喫和吐上。“我也想停止,但我被惡魔支配了,痛苦又欲罷不能。”

由於催吐頻率高,劉怡經常頭暈、心慌、沒有力氣,無法爬樓梯,反覆因“低鉀血癥”接受輸液治療。後來她也開了抗抑鬱的藥,但是一個人在國外沒有其他人的支持,作息、三餐仍然混亂,暴食催吐無法控制。直到“覺得自己這樣可能會死”,她才決心回國治療。

住院以後,劉怡進入了規範的飲食管理,醫生還給她使用了抗抑鬱藥物。在600號的每一天,她學習如何喫飯,如何調節情緒……目前,劉怡的父母也參與了家庭治療,一切漸漸步入正軌。

“催吐管”是什麼?央視曾曝光,這是一種直徑超從11-22毫米不等的塑料管,幫助人以“嘔吐”的方式快速減肥。陳珏告訴記者,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ED),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簡稱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簡稱貪食症)、暴食障礙(簡稱暴食症)等一組疾病的總稱。進食障礙中,不管是厭食還是暴食,都可能有進食後的“清除”行爲,比如使用催吐管。“年輕女孩不要隨意嘗試,催吐行爲對身心有着嚴重的損害,甚至帶來生命危險。”

“我不是一個怪物,我只是生病了”

絕大多數進食障礙患者都有“減肥”的經歷。他們減肥的時候,也許有點胖,也許根本就不胖,但當他們患上進食障礙後,特別是厭食症患者,往往都苗條得嚇人。

實際上,進食障礙本身並不致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併發抑鬱導致的自殺。陳珏就遇到過病情太嚴重令她無能爲力的患者。“剛剛治療沒幾天,就因爲身體條件實在太差,猝死了,真的很可惜。”

陳珏說,進食障礙患者建議首選住院治療,不要等到病情惡化了纔想到來,更不要因此有什麼“病恥感”。生病了不可怕,在醫院能得到更加全面、有針對性的治療。她們需要糾正進食障礙相關行爲,學習情緒調節,還需要心理治療,讓患者對自己有更深入的瞭解,讓父母知道如何有效地幫助孩子。通過規範的營養支持、心理及藥物干預,是可以讓這類疾病達到臨牀治癒的。

張曉陽就是一個“重生”的女孩。去年,她因過度減肥而導致體重過低、營養嚴重不良、心率過緩,月經也不來了。即便在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每天仍然精打細算着想要少喫一點,還會強迫自己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我知道這樣不對,但這些想法和行爲都已經不受我的控制,十分痛苦和絕望。”

直到觸摸到了死亡的門檻,她決心來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治療。第一週,最煎熬。“掀開飯盒,我眼裏卻只有白花花的米飯、肉還有油。”腦海中那個聲音在咆哮着:不能再喫了!你看看有多少油!”

每次飲食治療結束之後,她都會帶着沉重的心情默默地流淚,然後哭鬧着想要出院。爸爸沒有順從她的意願,也從未斥責過她,只是堅定地一直陪伴着。

漸漸地,張曉陽放下了牴觸,也認識了更多“戰友”,彼此陪伴,相互鼓勵。對外界大衆來說,600號病房可能是可怕的存在,但是對她來說,卻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我不是一個怪物,我只是生病了,我在康復和治療!”三個月後,她出院了,又花了一年的時間調整自我,最終達到了臨牀痊癒。

家長也要參與治療,幫助孩子康復

不是人人都像張曉陽一樣幸運。有的進食障礙患者康復出院後又復發;有人花了大量時間治療,仍不能擺脫對“瘦”的執念。陳珏說,爲了讓患者出院後依舊可以得到科學的照看,精神衛生中心發起了進食障礙家屬培訓項目。通過培訓,茫然的家長們得以找到方向:家長和子女應形成同盟,嘗試去彼此理解和共同面對,這對治療起着關鍵作用。“很多家長一開始都是很焦慮的,甚至打罵孩子,但是這些家長在參加了我們的課程之後,慢慢學會了調適情緒,與孩子更有效地溝通,也有利於促進親子關係的修復。”

患者駝希來自單親家庭,她與進食障礙相伴七年,伴隨重度抑鬱。去年4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病房在疫情得以控制後恢復開放,駝希全家人來上海找到陳珏主任,她如願進入病房。飲食治療、藝術治療、團體治療、個體治療、家庭治療、CBT治療、DBT課程、運動治療、藥物治療,漸漸讓女孩的病情改善。她的媽媽也在病房裏堅持學習,配合治療師做家庭治療。如今,女孩康復了,出國繼續學業。媽媽也開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未來,我也能盡一己之力幫助到深陷進食障礙的患者和家屬們。”

在陳珏看來,病房裏的女孩子們,很多都是非常優秀的。“一些優秀的女性之所以更容易患病,是因爲她們本就苛求完美,傾向於通過自我控制來實現目標,在當下病態審美的催化下,完美就跟瘦畫上了等號。”陳珏感慨地說。“這種‘瘦’文化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負面影響特別大。”在陳珏的印象中,進食障礙的患者越來越低齡化了,接診過最小的孩子,纔剛剛讀小學而已。

而不僅女性,進食障礙也瞄準了一些男孩。不久前剛剛出院的15歲男生陳飛,身高170釐米,原來體重70公斤,因爲減肥,體重只剩下了一半。父母不理解,不斷打罵孩子,導致孩子逆反心理嚴重,多虧及時治療,目前陳飛體重已上升到110斤,達到了出院標準。

在病房裏,進食障礙的治療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出院後,依然要門診隨訪。2017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進食障礙診治中心,陳珏說,解決營養不良導致的軀體症狀同時,還需要進行藥物、心理等各種治療。進食障礙的有效心理治療有認知行爲治療(CBT)、辯證行爲治療(DBT))、基於家庭的治療(FBT)、家庭治療(FT)和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等。其中,DBT和FBT是由陳珏在2017年分別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和斯坦福大學進食障礙中心引進到國內,DBT主要內容是技能訓練,包括正念技能、情緒調節技能、痛苦忍受技能以及人際效能技能,幫助患者在改變和接受之間取得平衡;FBT幫助家屬更好地瞭解進食障礙和理解孩子。

市精神衛生中心數據顯示,2002年門診進食障礙患者僅8人次,到去年已經高達近3000人次;住院進食障礙人數從2002年的1例增長到去年的218例。然而,目前的現狀是大衆對疾病的知曉率低、就診率低,能進入進食障礙專病診治的比例更低。上月,市精神衛生中心“慧食慧愛”公益熱線開通,這是國內第一條進食障礙免費諮詢熱線(4009001112),於每週三和週六19:00—21:00接受各類與進食障礙相關問題的諮詢。陳珏說,很多人非常需要幫助,但是不知道到哪裏尋找幫助。我們想告訴大家,當你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爲你打開一扇窗,讓你看到希望。”同時,她也希望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給年輕人,“更瘦不一定更美,健康纔是最重要的。”(文中患者均爲化名)

新民晚報 首席記者 左妍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