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波市寧海縣葛家村,藝術氣息撲面而來。當地138名本土鄉村“藝術家”用他們的創意,讓一個普通的小村莊搖身變爲“網紅藝術村”。2020年全村接待旅遊人數超過1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500萬元。

葛家村蝶變的背後,是浙江建設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試驗區的探索。按照《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將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羣體爲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努力成爲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省域範例。

挖掘特色產業潛力

眼下正是台州市黃巖區李家山村種菜大戶李仁昌最忙碌的日子,他的高山蔬菜收成全在6月到10月這幾個月裏。“我租了60多畝地,種高山辣椒、茄子、黃瓜,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

李仁昌所在的村子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在附近幾個村子流轉種植了668畝高山蔬菜,全村種菜年收入有500多萬元。

溫州瑞安積極探索農民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搭建了“三位一體”智農在線平臺,設立5000萬元的農民合作基金,成立縣級農信擔保公司瑞安農信擔保……

得益於50萬元無抵押信用貸款,瑞安市汀田街道的薛迪貴把種植面積從幾十畝增至4000多畝,年收入也從3萬元增至20萬元。

浙江省立足當地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收益。根據《方案》,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將縮小到1.9以內,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內部高低收入人羣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低收入羣體增收能力、生活品質和社會福利水平明顯提升。

推進提升就業質量

走進台州市黃巖區寧溪鎮五部村的“小橘燈”工坊,許多老人正在處理菜花。“小橘燈”工坊是黃巖區以建立村企互贏爲目的的產業富民體系,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業。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報名,目前五部村“小橘燈”工坊已讓全村近80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與五部村“小橘燈”工坊對接的是台州市晨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洪鳴向記者介紹說:“我們想解決年齡較大村民賺錢難的問題。工坊在家門口,只要會做飯就可以報名。”

在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技術成爲提升收入的重要因素。技術突出的人才在被聘爲資深主任中級師、首席主任中級師等後,可享受公司中層乃至高層管理幹部的待遇,緊缺工種的技師和高級技師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崗位補貼後,企業還將提供爲期3年、最高3.6萬元的補貼。類似這樣的“技術高管”“產業教授”有望更多出現在寧波各行各業。

當前,浙江省加快探索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價值的實現形式,完善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浙江省賦予科研機構和高校更大的科研經費使用和收入分配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所有權和不低於10年的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浙江不斷落實支持靈活的就業政策,大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持續擦亮“奇思妙想浙江行”創業品牌。下一步,將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就業工作督查激勵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

二次分配更加合理

7月1日起,寧波市困難救助實現“同城同標”,象山縣的低保標準從之前的842元提高至1005元,困境兒童保障標準也從1562元提高至2064元。

既“提低”又“擴中”,寧波正嘗試用更合理、更接地氣的二次分配,探索財政支出的更優之路。在寧波的財政資金使用中,將確保年度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以上,新增財力用於民生類支出的比例同樣要達到70%以上。對於中等收入羣體,寧波積極爭取個人所得稅徵收改革試點,通過適度擴大教育、醫療、養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免稅扣除,減輕中等收入羣體負擔。

在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夏學民看來,在全方位促進就業、提高勞動報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確保低收入羣體收入增長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還需要通過再分配對收入進行二次調節,加強普惠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兜住民生“網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