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中,對於心臟不適的患者,醫生通常會用到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臟彩照、冠脈造影等檢查項目。東方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巖介紹,這些項目根據各自擅長的領域,適用人羣有所不同。

心電圖:適合初步排查

門診中,很多患者都會提這樣的問題:“大夫,我心臟不舒服,需要做心電圖嗎?”“我心電圖的結果正常,怎麼還要做別的檢查?”其實,心電圖能發現的問題很多,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臟結構改變等。所以,患者自述心臟狂跳、心慌或胸悶、胸口疼時,往往首選簡便、性價比高的心電圖,初步排查病因。

不過,臨牀上心電圖不能找出問題根源的情況比較常見,主要原因是很多心臟病如心律失常、心絞痛等都具有發作性的特點,即發作一陣,過後就好了。人的心臟一般每天跳動10萬次左右,而普通心電圖一般記錄10次左右,如果在病情發作時做心電圖檢查,那麼就可以明確病因;如果過了發作期又沒有明顯症狀,心電圖檢查就無法捕捉到真實病因,其檢查結果自然不能作爲判斷心臟功能的決定性指標。

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選擇其他的心臟檢查項目了。

動態心電圖:抓心律失常最快

心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心律失常,比如早搏、房顫、室上速等,其表現既有心跳快、心跳慢,又有心跳不齊。當每次做心電圖檢查都趕不上心慌發作的時候,建議做動態心電圖檢查以明確診斷。

做動態心電圖,需要在前胸貼幾個電極片,電極片與小盒子大小的儀器連接,可以隨身攜帶,正常生活。儀器能在24小時內連續記錄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相當於做1萬張心電圖,全天監測有無早搏、室上速等心律失常,檢測率更高,也更準確。

心臟彩超:查結構和功能最強

如果患者心臟不舒服的時間比較長;有長期高血壓、冠心病病史;胸悶、胸痛、心慌的同時,還伴有嘴脣發紫、喘憋的症狀,均可以通過心臟彩超檢查心臟結構、功能有無異常。

心臟彩超能看到心壁厚薄、心腔大小、瓣膜開合,以及心肌的運動和血流等情況,準確測定心臟功能,進而診斷心臟瓣膜病、各種心肌病、心包疾病等。

冠脈造影:探心臟血管最準

有胸悶、胸痛,尤其是活動的時候明顯加重,就要高度懷疑是心臟血管狹窄或閉塞,也就是常說的冠心病。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是冠脈造影,這是一種微創檢查,通過橈動脈/股動脈到心臟,讓冠狀動脈顯影,以顯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以及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和病變血管的血流情況,來確定治療方案是藥物、支架還是搭橋。所以醫生們常說,冠脈造影是探查心臟血管最準確的檢查。

綜上,心電圖可以在普通體檢中排查常規的心臟問題,但如果發現了異常或者遇到更復雜的問題,就需要遵醫囑,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冠脈造影等檢查項目,進一步查找病因。

供圖: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