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36氪企服點評專家團戴珂原創。

36氪企服點評專家團——戴珂

————正文————

一、中美SaaS的差距由何而生?

中美SaaS行業起點上的時間差距大約有5到8年,但發展的結果卻不具可比性。

首先,從SaaS行業市場對比,美國估值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金的SaaS公司比比皆是;而國內卻是鳳毛麟角。

其次,從業務領域/產品品類對比,美國的SaaS分佈於數不清的細分業務領域;而國內卻擁擠在有限的幾個“賽道”上。

最後,從生態形成對比,美國SaaS生態已經達到極高的成熟度,單個的SaaS已經無法存在;而國內對SaaS生態的理解,還處於狹隘的利益劃分水平。只有形成SaaS生態,SaaS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一個行業;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沒有SaaS行業。

還剩下一個能比的,就是企業市場。國內的企業市場看起來比歐美更加龐大,但與歐美SaaS產品的大賣相比,國內的SaaS還在市場邊緣兜兜轉轉,而進入不了核心。

爲什麼美國的SaaS是門好生意,而國內SaaS生意卻這麼難做?在中國,究竟是SaaS沒市場,還是企業無需求?

二、價值:成功者背後的必然邏輯

實際上,即使在美國,SaaS創業成功也絕非易事,一位投資人給出粗略的估計:50%的SaaS產品推向市場後就證明完全跑偏不到10%的SaaS產品能達到銷售收入與投入相抵僅有不到1%的SaaS產品能對企業客戶產生重大影響

成功的SaaS都有相似性,而失敗的SaaS各有不同。所提供SaaS產品服務有明確的業務價值,這是成功SaaS的共性。

然而在國內SaaS領域,“價值”這個詞,被用得沒了價值。站在SaaS廠商的角度,都在強調自己產品服務的價值;實際上大部分價值說辭,都是自造和自認爲的,並不是用戶所能理解和認可的價值。這在用戶看來更像是自說自話,因爲這種價值既看不見、也摸不着,用戶也不會主動去探究一個產品有什麼價值。

有價值的SaaS自己會說話,而價值不充分的SaaS,無論如何去推都很難賣,這就是價值的抽象與具象的關係。那麼,SaaS這種“看得見”的價值,是如何產生和如何表現出來的呢?SaaS獨角獸們遵從怎樣的價值邏輯?

所以我們必須探究的是:SaaS價值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三、需求邏輯:SaaS的價值密碼

任何產品或服務價值的底層邏輯,本質上都是需求邏輯,SaaS當然也不例外。需求邏輯不對,整個生意的基礎就不存在。福特由馬造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話說100多年前,老福特去做市場調研:“你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都給出一個答案:”一匹更快的馬“,因爲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馬。

用戶究竟要的是什麼?以前產品經理面試的滿分答案:用戶要的不是馬、而是“更快“;對於ToB產品經理,現在這個答案最多就能給60分了。因爲在更高層面思考,用戶更可能想要的是:克服到達目的地過程中的主要困難或障礙,除了更快,還包括更舒適、更安全和更便捷等。

這兩個答案有區別嗎?不但有還非常大:前者說明的是用戶所要表達的,只是問題的表面,而未必就是真實的需求;而後者則給出了一個終極的需求邏輯。

我們藉助這個故事,重新定義SaaS價值的底層邏輯:一個有價值的SaaS產品服務,就是對於特定的使用羣體,能夠解決或克服其在達成業務目標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礙或困難。爲了闡述方便,我們暫且把這個需求邏輯稱爲“業務目標達成邏輯”。

將邏輯鏈條連接起來就是:幫助企業某崗位角色,解決完成業務目標過程中的主要障礙而獲益,這就是SaaS的價值。這與需求的“痛點理論”有些相似。但痛點更多是面向使用者感受,不同人有不同痛點,並不能根據痛點做產品。而業務目標達成邏輯主要面向業務過程中的障礙,它是一種歸納抽象出來的客觀存在,根據業務目標達成邏輯有可能做出有價值的SaaS。

通過深入研究多個SaaS獨角獸的初期客戶和客戶行業,發現它們都符合或暗合了業務目標達成邏輯,因篇幅所限案例無法一一列舉。可以反過來分析:假如Slack把自己當作辦公軟件去賣、Zoom就是用來開視頻會的,那它們一定不會成功。

一個大賣的SaaS,背後必定有“對”的使用羣體和“對”的需求邏輯。箇中價值邏輯只有它們自己清楚,而其它競爭者看到的,只是一個“賽道”。

四、爲什麼大部分SaaS都會陷入平庸?

國內的SaaS公司數量不多,擁擠在有限的幾條“賽道”上;它們在同賽道上進行着同質化競爭,卻誰也無法勝出。這就回到開篇提出的問題:究竟是SaaS沒市場,還是企業無需求?

一般常識都能得出結論:企業不可能沒需求,只是大部分SaaS沒有匹配對應的價值。但這正是那些遵從業務目標達成邏輯的SaaS公司脫穎而出的機會。

使用這個需求邏輯能解釋SaaS的很多困惑,比如:市面上的協同辦公SaaS有千萬種,爲什麼是Slack;視頻會議SaaS更是多如牛毛,Zoom又是憑什麼脫穎而出?無論是模仿還是自創,國內大部分SaaS解決方案,極少使用業務目標達成邏輯這個最底層的需求邏輯,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質化的平庸。

所謂模仿,就是基於當前通用的解決方案,增加一些自認爲的靚點(很可能是花哨的功能),其結果只是市場上又多了一個略勝一籌的同質化解決方案而已。再說自創,即以“寫實”的方式,把企業“標準”業務用軟件實現。比如:財務系統、HR系統。雖然比單純的模仿進了一步,但這只是實現了從手工業務到信息化的價值。這種“標準業務”工具,其實是另一種同質化。

同質化的SaaS產品服務,在用戶看來要麼不重要、要麼早有大把類似的解決方案。SaaS公司往往會認爲兩個相似的平臺之間,一定會形成競爭關係。但如果用業務目標達成邏輯分析,大部分同品類SaaS之間並無關鍵交集;而不同產品品類之間,卻可能會有競爭。

例如,證券公司開分析會時,要麼使用某SaaS視頻會議系統,要麼使用電話會議+投屏軟件。這個例子說明:某SaaS視頻會議與其它視頻會議,在這個業務領域是弱競爭關係;而視頻會議與電話會議系統卻形成競爭關係。

這並非是因爲某種產品的功能更多和更強大,而是它們都暗合業務目標達成邏輯。開好這種分析會,存在兩個主要障礙:一、大部分視頻會議系統功能繁多導致操作複雜,各地機構上線通常要花10~15分鐘,而會議全長限制在30分鐘;二、展示的分析報告和數據切換凌亂,其他人無法順暢地與陳述者討論。從用戶角度,要解決的問題是徹底克服這兩個障礙,而不是上一套更好的會議系統。

總結一下,各行業的企業業務範圍非常大,在業務過程中深藏各種障礙和難題有待解決,這種需求在中美企業可能不同,但都是存在的。美國有數萬家大大小小的SaaS公司(Solution Venders),分佈在這些細分的行業或業務領域。而中國的SaaS公司,集中在幾個淺顯的通用業務領域;而多數的中國企業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低,通用領域不存在業務障礙和痛點。

這看起來是中美SaaS滲透率差異,實則是中國SaaS滲不下去的問題。

五、價值營銷:換一種方式傳遞SaaS價值

在SaaS產品服務同質化情況下,每家SaaS公司的市場營銷和解決方案銷售方式會有差別,但是在套路和效果上又會趨同。一般的SaaS價值傳遞方式:

1、賣概念和賣產品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基本就是賣PPT和賣說明書。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直接面向最終用戶,不足是:站在廠商角度而非客戶需求,沒有進一步的掌控能力,成與不成完全靠用戶自己對產品服務的理解。同質化中的差異在於每家的概念不同,以高大上概念彌補產品同質化。

2、賣痛點和賣場景

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FUD(Fear,Uncertainty, Doubt),在認知不對稱情況下會起作用。但真正的難度在於:你所說痛點並非真正存在或者是個性化的,除非對客戶行業和業務門兒清。場景營銷在ToB複雜業務銷售中基本沒用。大部分情況下業務場景其實只是“盆景”,截取的一個業務片段,並不是用戶要急迫解決的問題。

3、賣行業解決方案

銷售解決方案几乎是平臺型SaaS的唯一打法。這種方法的優勢是:通過行業解決方案,以使SaaS適配不同行業業務。不足之處是:它是一個通用的IT系統,並沒有考慮用戶達成業務目標有什麼障礙需要解決,也就是說它是向CIO銷售IT系統。

這種SaaS廠商的競爭對手,是提供相同解決方案的傳統軟件公司。因爲銷售和交付週期都較長,一般需要與其它業務系統集成,所以經營效率更像是軟件業務,公司發展緩慢。

以業務目標達成邏輯爲價值導向的SaaS公司,其市場和銷售人員的作用,是向客戶傳遞並實現價值;而不是搞大量市場活動造勢和大批的銷售員地推,價值傳遞是少數人的腦力活兒。因爲SaaS價值的顯性化和明確的目標用戶羣,價值傳遞的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高,還可使M&S的費用大大降低。

比如Slack所熱衷的口碑傳播,看似是神奇的營銷之術,實則是價值營銷之道。一談到價值,通常會認爲只要給客戶帶來價值,就算是價值實現。實際上,價值更需要的是變現,也就是說:既要爲客戶創造價值,也要爲公司自身創造價值。

那種只宣揚有數十萬、上百萬家客戶,而不談公司自身服務收入的公司,並沒有實現價值。這種公司看起來更像是非盈利機構,之所以有用戶在使用其產品,未必是因爲提供了價值,而只是因爲免費。任何價值最後都得通過價格來體現。目前幾乎所有SaaS產品都是用所謂成本定價法定價,而價格區隔是不同版本。

以業務目標達成邏輯,SaaS更適合的是價值定價法,即按價值估算客戶可接受的價格上限。版本只是按照產品功能多少而定價,跟能否解決用業務過程障礙沒有關係,即客戶付費的高低與獲益大小不成正比,價值與價格並不統一。

www.36dianping.com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深陷平庸的SaaS如何自救?| 專家視角》

作者:戴珂

本文來源於36氪企服點評

來源:36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