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飙升,街上热浪滚滚,时尚男女自有避暑度夏的好方法,内衣怎么选也是大问题。把目光投向一千多前的六朝时期,时尚先锋们的“发挥”令人惊艳。

南京服饰专家黄强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六朝内衣流行新的款式,有抱腰、犊鼻裈、凉衣、反闭等,人们还创新开启现代内衣外穿的先河。“古人的时尚早早走在我们的前面,当下社会所有的内衣及其穿着形式,在六朝时已经有了,不夸张地说六朝人是时尚的先锋,内衣反穿的鼻祖。”

流行轻薄衫子,堪比透视装

南京服饰学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研究中国服饰史三十余年,其六朝服饰专著《褒衣洒脱博带宽——六朝人的衣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强说,南朝的女性喜穿轻薄的衫子,这与六朝褒衣博带的风尚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融合,汉民族的服饰吸纳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衣服裁剪更加贴身、适体,传统的服装样式深衣制逐渐退化,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胡服,尤其是裤褶和裲裆则成了社会的流行服装,其应用范围由燕居(家居),扩大到日常生活,礼仪交往。

衫子此时流行开来,从《竹林七贤图》中,我们看到了六朝时期文人身着衫子纵情放达的情形。需要指出的是魏晋时期的衫子衣无袖端,敞口,与汉代袍子有区别的。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

衫子在魏晋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内衣,主要在中上层社会流行。晋代《东宫旧事》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系结缨。”当时还有单衫、复衫、白纱衫、白縠衫等等。衫有单层与夹层之分,不论婚丧均常用白色薄质丝绸制作。穿着轻薄透明的衫子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六朝宋代沈约《少年新婚中咏》诗云:“裙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衫子薄透才能见到衫子下面的肌肤,社会追求的就是肌肤若隐若现的效果。

有时也嫌它过于薄、透,于是用一块或几块布料叠合,上下缝有系带,围在腰间,就形成了抱腰。可以贴身而穿,也可围裹在衣裙外面,主要是包裹腹部,兼有保暖与束腹功能,是现代妇女腹带的滥觞。

“竹林七贤”向秀服饰泥塑

透视装算啥,六朝潮人爱内衣外穿

当时女性潮流夏装还包括内衣外穿。黄强说,裲裆的样式出现在妇女衣着中,其形制类似今日的背心,前后两片,遮掩前胸与后背。女性穿交领或直领上衣时,领口敞开,颈脖部位裸露面积较多,其低开口领已经袒露了胸乳部。鉴于会出现春光泄露的状况,贴身着一件裲裆,不仅保暖而且蔽胸。《玉台新咏》有诗云:“新衫绣裲裆,迮置罗裙裹。”裲裆在南朝女性服饰中师比较普遍的内衣,贴身而穿,下摆掖在裙内。梁代王筠《行路难》曰:“裲裆双心共一抹,袙腹两边做八撮,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

裲裆的质地有罗、绢、绫、锦等,按季节,分为单、夹、棉。按照我们现代的话讲,是单衣裲裆、夹衣裲裆和棉衣裲裆。

采桑与护桑穿裲裆的妇女

春夏之际,气温温和,人们衣著单薄,裲裆如同单衣、薄衫,往往一件足矣。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就有一幅描绘采桑女及护桑女形象,就是穿着一件方形裲裆。在绘画中,似乎采桑女除了这件贴身而穿的裲裆外,没有其他的内衣,显然适合气温较高的地区和环境,就象现代某些农村流行的小褂。从绘画中,还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不仅反映了裲裆这种形制,而且传递出人们开放的思想情趣。对于采桑女穿裲裆,不单纯是内衣外穿,而是直接穿着内衣活动,因为她没有外衣、内衣之分,只是一件而已。“女子穿着内衣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毫无羞怯之态,甚至没有异样的眼光,说明当时社会是多么的纯洁。”

在黄强看来,为了展示时尚之美,六朝女子一反常态,将过去秘不示人的亵衣——裲裆,勇敢地加在了“交领”外面,按现代时髦的话讲,就是“内衣外穿”。换言之,裲裆从单纯的亵衣,发展成罩在衣裳外面的时尚之衣,其内衣功能性特点,退位成装饰性特点。

与裲裆对应的是袙腹,一种覆盖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绘于北齐天宝七年(556)的《北齐校书记》描绘了六朝时期的裲裆和袙腹。此图描述了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校勘秘府藏书的情形。图书人物着沙披衫子(心衣),内穿裲裆、袙腹。北齐不属于六朝范围,但是年代与南朝对应的。六朝中南朝的裲裆、心衣图像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而北朝服饰在墓壁画,出土文物、绘画中得以保存。

刘伶服饰泥塑

“竹林七贤”袒露装引领时尚,凉爽一夏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行“褒衣博带”宽大的服饰,穿着上不拘礼节,把传统礼节抛到脑后,最典型的行为就是衣裳穿戴随意,喜欢袒胸露背装。

《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裸体见客。“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裈,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以天为庐,以地为床,在自己的屋,何须穿衣?连“褒衣博带”也省去了,何等的放达?我不穿衣裤,与你何干?更何况你跑到我的裤子里来干吗?

据史料记载,刘伶、嵇康等文人,日常家居,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甚至在会见客人时也随便穿着,以袒胸露脯为尚。饮酒时,不仅帽子不戴,衣服也不穿,借酒纵情,高谈阔论。

内衣外穿在“竹林七贤”身上很典型。黄强认为,他们有内衣外穿的行为,更有袒胸露背,裸体见客的癖好,纵情放达,无所顾忌,开创了有悖于传统礼教的裸露服饰风尚,社会不以裸露为耻,反视为名士风度,大加赞赏。尽管这种开创并不是有意识的所为,就其修养礼仪也不宜倡导,但是客观上却是对内衣发展的促进。正是因为有名士文人的无形、无意、无为,才使内衣在六朝时期大放异彩,当时的人们,也在这种时代潮流中时髦了一把,凉爽了一夏。

《北齐校书图》里大老爷们的抹胸,堪比女士内衣

贴身穿的是背心,穿在外面就是铠甲

现代人常穿的背心,六朝时尚人士也轻松拥有!黄强告诉记者,在六朝的南朝出现过一种类似裲裆的内衣,形制为方形,使用时,遮挡在胸前,正看与裲裆无别,只是裲裆有前后两片,一片当胸,一片当背。而这种内衣有前片而无后片,因此被戏称为“假当”,意思是假的裲裆。

《南史·齐本纪下》记载:“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当’,此又服袄。假非正名也,储两当而假之,明不得真也。东昏诛,其子废为庶人,假两之意也。”裲裆,又作两当,它是背心式的服装。《释名·释衣服》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晋书·五行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元康末,妇人出裲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元康是于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时间为280年至299年,只有短短的九年光景。

裲裆又写成两当,也就是贴身的背心。裲裆在六朝时期是两种服饰,贴身穿的为背心,对外则是军戎服饰,用于护身的铠甲,称为裲裆甲。

还有另一种称为“反闭”的内衣。反闭的形制是前后两片缝缀,于后背开对襟,穿着时在背后纽结,“反闭”名称由此而来。

南朝讲究人已经开始穿浴衣

《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了另一种贴身所穿的内衣——凉衣。“(王)子平(澄)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何为凉衣?故名思意,穿在身上有凉爽的感觉。据黄强推测,凉衣是一种面料透气、容易散发身体热量的衣服,大概类似近代香云纱一类的面料;再一种可能,其面料可能有网眼,从“凉衣拘阂树枝”的描写推想,如果是光滑平整的面料,不容易被树枝刮上,如果褛空,有网眼,情况就符合《世说新语》的描述。

浴衣也是内衣的一种。在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浴衣的内衣——明衣。 对于明衣,南朝皇侃疏有云:“谓斋浴时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不为衣,如衫而长身也,着之以待身燥。”就是说洗澡以后,身体上的水印还没有完全干燥,不能穿换洗好的衣服,但是赤身露体也不雅观,这时披上明衣(浴衣),以待浴后身体上的水干了。

黄强表示,这种说法符合科学道理,也很注意文明细节。不象竹林七贤那样,白眼看人,赤身露体见客,行为放荡,是不符合中国人礼仪规范的。放荡怪诞的所谓名士风度,“越明教而任自然”有其反传统的因素,他们所谓的风度,有失风雅,有伤风化,并不值得提倡。《世说新语》把刘伶“脱衣裸形”,阮咸“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列在“任诞”类,已表明倾向。所以,明衣是古代一种贴身的单衫,它的作用就是浴后所穿,其功能属于浴衣一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来源:扬子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