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西南部,美麗的清江猶如一條藍色的飄帶,忽而劈山走峽,忽而暗流潛行。上世紀80年代前,清江上活躍着一些常年在水中勞碌奔波的放排人。他們凌波踢浪,不畏艱險,將山區林木運出山外,爲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木排過灘。翻拍:向麗

“巴蜀廣漢,有山林竹木之饒。”清江流域的森林覆蓋率僅次於神農架林區,爲湖北省第二大林區。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國家對木材和林產品的需求驟增,鄂西南林木需大量出山。彼時,國家採用指令性木材調撥方式,即南方木材統購計劃,各省、市(縣)林業局按計劃組織砍伐、運輸和調撥。

由於山區陸路交通極爲不便,木材水運比陸運划算,且短期運材量大,因此,木材出山,“能水不陸”。“放排”和“趕流送”是主要的水運方式。

“放排”又稱“撐排”,即將木材捆紮成排,直接下水,由排工駕馭木排沿河而下運送到宜都長江口。“趕流送”又稱“趕漂”,爲散木入河,利用河流的天然落差和水流自然流放而下。“放排”和“趕流送”皆是原始、落後、高危險的運輸方式。

1952~1956年,恩施州各縣相繼建立水運隊。排工大部分來自恩施、宜昌等地,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等。1958~1960年是湖北木材水運史上運量最大、水運工人最多的鼎盛時期,年運量達39.1萬立方米,木排多的時候,“見排不見水,見木不見江。”

“八百里清江一條線,跌坎險灘運輸難”。清江放排,遠沒有“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輕鬆與浪漫,有的是博擊風浪、生死攸關的緊張與心悸、恐怖與刺激、辛苦與享受。清江到處是險灘、暗礁、激流和漩渦,行排十分危險。在險象環生的浪尖尖上凌波踢浪的人,既是集力量、智慧、勇猛、堅韌於一身的勇士,也是愛國愛黨、聽指揮、甘於奉獻、不怕困難的新中國建設者。

上世紀50年代後,一些排工相繼入團入黨。“共產黨員是一面旗幟,苦活路、危險活路都帶頭上。當時大家都淳樸得很,能體會到國家困難。國家號召,就拼命工作,沒得二話說,沒怨言。那時候,白天放排,晚上要學習政策,開生活會。大家都聽指揮,備戰備荒爲人民嘛,一心只想國家偉大、富強!我老家湖南,十幾年沒回過老家。” 今年86歲的老排工田光勸回憶當初的歲月,雙目依然炯炯有神。

原恩施水運隊排工,從左至右依次爲:田光勸、康紀華、鄭先學。作者供圖

老排工們說,剛開始放排時,覺得簸上簸下很好玩,經過幾次較量後,方知江河之詭異、行排之危險,繼而心生膽寒。排工要與惡浪進行無數次的搏鬥,闖過一關又臨一險,躲過一道灘頭,又來一個漩渦。但無論風浪如何驚險駭悚,他們齊心協力,手握棹杆,腳踩巨浪,左衝右突,前撐後橈,征服巨浪。

位於建始縣境內的“三道坎”是清江有名的險灘,該灘由三個高坎相連,兩坎之間落差達10米,水流湍急,險象環生。經過“三道坎”之前,必須攔腰綁繩,繫於排上,以免被巨浪甩下排。過第一道坎時,木排如脫繮野馬,一頭撞進咆哮的巨浪,排尾豎立,直跌入坎,江水劈頭蓋臉打來。此時須緊閉雙眼,用力扳招,稍有遲緩便會撞向巖壁。鑽水一分鐘後露出水面,尚未回神,又有些驚恐地衝向第二、三道坎。這裏灘更陡、水更急、浪更高,巨浪拖着木排時浮時沉,奔湧向前,眨眼功夫就歷經四五個大起大落。木排通過“三道坎”,在浪花飛濺中行排三五分鐘才能露出水面,這時已繞過了幾架山。

田光勸、羅祖貴、鄭先學等老人都曾當過“頭公”。田光勸回憶說:“清江暗礁險灘太多了,死傷很常見。哪有不怕的哦。嘴巴喊不怕,腿杆像彈棉花。黨員、團員絕不能有畏難情緒,必須沉着冷靜,帶好頭,把人和木材都安全送出山外,國家建設需要我們呀!”

時至今日,當初搏浪放排的水運工人有的垂垂老矣,有的已經作古。他們那搏擊波濤的雄姿,那激情嘹亮的號子,那驚險動人的故事,既承載着土苗兒女的民族精神,也體現出共產黨人和勞動者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初心和赤誠。一部清江放排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史,也是共產黨人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永葆先進性的歷史!

稿源:荊楚網

作者:向麗(湖北省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糾錯】編輯:何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