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是粉絲進行娛樂生產、偶像再造的重要場域,但飯圈不等於“自留地”,更不等於“法外之地”。飯圈再大,也有邊界,也有底線。“吳亦凡事件”再次敲響了畸形飯圈文化的喪鐘。

粉絲是大衆流行文化的產物,本來也無可厚非,畢竟人人都有推崇偶像、追逐潮流的權利。在技術、資本與流量的裹挾之下,粉絲已不再簡單是文化消費者,更成爲文化娛樂工業的生產者,具備了“再生產”偶像的能動性,由此出現了自設邊界、自成一體的飯圈文化。

無疑,良性的飯圈文化,可以起到淨化娛樂環境、提升偶像影響力等積極意義。但值得警惕的是,一旦粉絲有了“圈”,也就獲得了某種聚集性的文化權力,在飯圈達到一定量級之後,甚至可以左右明星的言行、制衡娛樂業的生產。“流量明星”的“流量”,很多時候就來自於這些粉絲,其話語權不言而喻。

這就造成了飯圈文化的畸形發展,並出現了很多依照常識無法理解的非正常娛樂現象。比如有些導演拍的儘管是部“爛片”,但只要啓用了“流量明星”,而明星背後的飯圈又足夠給力,就完全不會影響這部“爛片”賺得盆滿鉢滿。相比之下,機場接送、超話打投、網絡控評,在飯圈文化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已經令人見怪不怪了。

或許正是由於飯圈具備了這種看起來強大無比的文化娛樂“再生產”能力,這就造成了飯圈背後的粉絲們產生了一種無所不能、睥睨萬物的“文化幻覺”,自以爲可以搞掂一切,甚至不惜挑戰法律的紅線、道德的底線。吳亦凡“塌樓”之後,其背後的飯圈就癔症大發,蠢蠢欲動,利用自媒體平臺創建各種“救援羣”,一度瘋狂到揚言要“劫獄”“請命”“圍堵”,聲稱 “吳亦凡有5000萬粉絲,解放軍和警察隊伍加起來也就500萬,完全可以救出來”。這顯然已經超出了言論的邊界、法律的邊界,步入了走火入魔、助紂爲虐的深淵。

飯圈再大,也有邊界,這應該成爲整個社會的基本共識。中國是法治國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遊走在法律的邊緣,更不能依仗於飯圈的流量支持任意妄爲,不斷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線。吳亦凡從“頂流”跌爲“頂醜”,既有其個人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底線喪失的因素,更有其背後的飯圈非理性追星造星的畸形影響,當然還有商業資本、流量平臺與某些大V的“合謀”推動。畸形的飯圈文化,該治一治了!

吳亦凡被刑拘後,一些平臺及時對部分飯圈水軍的造謠攻擊、誘導集資、製造話題等有害行爲進行了清理整治,關閉、解散了一些存在錯誤導向的超話、羣組,有力滌清了網絡環境。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8日,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就在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發佈會表示,要把飯圈亂象列入治理重點,包括“清理有害信息”“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建立粉絲社羣管理機制”等。這些都應該成爲畸形飯圈文化治理的重中之重。

資本圍獵之下,明星與粉絲往往相互成就,但也相互制約。一個良性健康的飯圈文化,離不開邊界意識、底線思維,更離不開理性言行、陽光操作,否則就有可能會造成明星與粉絲的相互戕害、惡性循環,最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