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正在進行,中國“軍團”捷報頻傳,在金牌榜上幾度勝過美國。這下,美媒坐不住了,《紐約時報》炮製了一篇題爲“中國運動機器的唯一目標:不惜任何代價拿下最多的金牌”的文章,極力將中國代表團塑造爲“不擇手段奪金”的形象,宣稱中國運動員既“悲慘”又“麻木”,是流水線上的“金牌機器”。

而結合其另一操作看,《紐約時報》的這番詆譭就更諷刺更可笑了。爲保住“美國第一”,他們另闢蹊徑,用獎牌總數而非金牌總數來排名。說一千道一萬,他們比誰都想爭金牌、得第一,要不嘴也不會這麼臭,話也不會這麼酸。

雙標加污衊,西方玩這套花活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過去是對舉國體制說三道四,如今又扣“金牌機器”的帽子,目的無非是借抹黑中國體育攻擊中國製度。類似話術確實迷惑了不少人,也包括國內一些人,亦步亦趨跟着散佈“金牌撐起的是中國體育的虛假繁榮”之類論調。殊不知,這些看似“人間清醒”的言論,實則極其愚昧、無知。

先看所謂“機器”之說,競技體育,“競”字當頭,比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強”,無論什麼項目,要想取得好成績,哪個不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哪個不需要傾力投入下番苦功?西方媒體說起自家頂尖運動員,動不動就猛誇自律、刻苦,怎麼到了中國運動員這裏,畫風就全變了?

再看老生常談的舉國體制。這套辦法到底好不好,有歷屆奧運會成績爲證,有蒸蒸日上的民間體育爲證。有投入纔會有回報,特別是對頂尖運動員來說,最高舞臺上的每塊獎牌,都是各種資源累積起來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英國“慘敗”,只獲得一枚金牌,促使英國政府決心成立國家彩票基金以籌措體育經費,再把經費劃撥給能培養優秀運動員的體育機構。最終,英國在里約奧運會迎來大豐收。彼時的英國《獨立報》對此不吝溢美:每一枚金牌背後有500萬英鎊的投入,反映出的是“投入帶來成績”。

對中國醋意滿滿的美國也不例外。在美國,運動員大量來自公立學校,例如泳壇名將菲爾普斯的學校,就是美國中西部著名十大聯盟的領頭羊。這十所學校都是公立學校,每年從聯邦和州政府獲得大量撥款,而這些撥款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來給特招的學生運動員發放獎學金,提供最好的專項運動設施,制定包括運動膳食在內的健康計劃,聘請優秀教練執教等。

此外,美國奧委會的作用也舉足輕重。爲了爭取好成績,美國奧委會每年會將大約5000萬美元分發給國內40多個體育協會,用於支持他們的發展。2004年-2016年間,美國代表團獲獎最多的奧運項目:游泳、田徑、冰雪運動、體操和速度滑冰,從美國奧委會得到了最多的資金支持,總共大約爲2.48億美元。

美國奧委會的錢來自哪裏?表面看是贊助商,但歸根到底還是來自國家法律賦予的獨家運營權,還有相關減免稅政策。美國各級政府想了各種辦法,給這些贊助企業大量相應的政策和稅收的優惠,個人捐款資助體育事業也可以抵稅、減稅,以變相補貼的方式鼓勵企業個人捐款。凡此種種,國家力量都深藏其中,怎能視而不見?

說到底,一個國家想要在奧運會上獲得好成績,就必須要有所投入,就必須有國家力量的參與,只不過形式不同罷了。惡意滿滿地拿“舉國體制”說事,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換言之,恰是西方一些人深深地明白舉國體制在辦大事、出成績上的優勢,但又真切地知道本國的體制、國力、文化無法支撐自己實現中國的這種強大動員,所以“酸葡萄心理”氾濫,寄望通過自己的聒噪,忽悠我們“改弦更張”,掉入其輿論陷阱。

時移世易,世界早已換了人間。猶記百年多前,《天津青年》向國人介紹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盛況時,一口氣提出了著名的“奧運三問”:中國什麼時候能派出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麼時候能拿到奧運會第一塊金牌?中國什麼時候能舉辦奧運會?可以說,因爲曾經積貧積弱,因爲曾經被排除在奧運大門之外,中國人對奧運有着別樣的情懷。在那些不被看好的年代,我們太需要金牌來證明這個民族的能力。贏得金牌,不只是體育上的勝利,更被賦予了濃重的民族情感寄託。

而在奪得第一枚奧運金牌的37年後、成功舉辦奧運會的13年後,賽場內外,中國都已經有更多的領域來證明自己。中國的發展已成世界奇蹟,中國國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信和底氣。反映在輿論場上,苛求成績、着急上火的少了,寬容理解、平和淡然的多了。

本國運動員失利,網友送上祝福,溫言鼓勵“盡力就好”。從“詩雯不哭”到“一文平安回來”,從楊倩的胡蘿蔔髮卡走紅,到張雨霏“金牌買一送一”上熱搜,大夥的關注點越來越人性化,更在意的是運動員身上樂觀、堅韌、不服輸的精氣神兒。

這般心態,更照見了西方一些人的狹隘。明明自己死盯着“第一”“金牌”,明明明裏暗裏沒少砸錢,偏要挑撥是非,噁心別人。這其中除了被超越的不甘心,更根本的還在於,他們骨子裏的不自信。競技體育投入大回報也大,就拿籃球運動員來說,培養要花不少錢,但明星球員的市場效應也更大,有人爭着買單。看在錢的份上,美國各界多少還能“一條心”。

可換到別的領域,利益牽絆、攻訐扯皮,這套機制就行不通了。可中國不一樣,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一以貫之的,我們的團結一心絕不僅僅表現在賽場。這一點,西方學不來,也就只能罵罵咧咧找點心理安慰了。

適合中國的體制就是好體制,蝲蝲蛄叫得歡,但中國人照樣有定力、有信心“種好自己的莊稼”,走好適合自己的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