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15時許,京港澳高速新鄉段,12輛來自北京排水集團的黃色搶險車疾馳而過。王長興正坐在車上微閉雙眼短暫休整,再過幾十分鐘,車輛抵達鄭州,他就要和73名同事投入搶險了。

這次的任務確實緊急。

頭一天晚上,北排搶險大隊副隊長王長興正在值班,突然接到上級通知,鄭州告急,按照市裏統一部署,集團派出突擊隊支援鄭州,委任他爲現場總指揮,第二天凌晨就出發。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他迅速與領導商討,帶什麼設備、準備什麼物資、配備多少人員……“我們設想到了當地沒喫沒喝沒支援,所以做了最壞的打算,帶的礦泉水面包等食物,至少滿足70多人頭三天使用。”

從7月22日下午到7月26日下午,在差不多95個小時的時間裏,王長興帶領這支突擊隊分別轉戰鄭開路京港澳高速橋下、七里河南路東側、蓮湖路下穿隧道、七里河南路東三環隧道、楊橋大道、阜外醫院、綠博大道等7處積水區域,累計抽升量高達53.5萬立方米。“人,輪流短暫休整,設備幾乎不停。”王長興總共休息了幾個小時,他自己都不清楚。

從1989年就開始幹工程搶險的王長興,已是一名搶險老將了。30多年的搶險經歷,練就了他膽大心細的職業風格。

參與搶險的頭幾天,當地斷電,加油站也因爲沒電而無法加油。沒有油,搶險設備無法工作。王長興就跟加油站商量,用他們自帶的發電機給加油站發電,加油站再給他們的車輛加油,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

搶險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都一直穿着雨鞋作業,但唯獨北排突擊隊的人,只有在下水的時候穿,只要上岸,必定脫掉。“這是我們從'7.21'總結出來的教訓。”王長興說,長期穿着雨鞋作業,靴子的硬邊會將小腿四周磨得血肉模糊,參與北京'7.21'特大暴雨搶險時,很多人的小腿都磨爛了。從那以後,只要一出現場,王長興就會提醒大家注意。

支援楊橋大道搶險最爲難忘,“我們一到現場都有點傻眼了。”王長興說,楊橋大道的積水面積在4平方公里左右,很多小區都泡在水裏,就好像一座小城建在了水裏。“當時我們還有另外兩支單元在阜外醫院和綠博大道搶險,結果我們三個定位放在一塊,發現居然是同一片積水區域。”

突擊隊員們拿着探杆,根據當地人的指引,小心翼翼地將設備挪到了積水最深的位置,將水泵投入水中,連接起100多米長的水管,將積水往最近的河道里排放。“好在這裏是個平地積水,最深也就70釐米左右,但危險還是存在的,萬一有井蓋被水沖走而我們看不見,很容易掉進去,發生人員傷亡事故。”所以,王長興在現場指揮的時候,第一個強調的就是安全第一。

而這位皮膚黝黑的搶險“老將”,也被當地百姓的友善感動。在蓮湖路下穿隧道搶險的當天早上,住在附近的居民在家煮了雞蛋、熬了粥、炸了油條,特意送過來給他們,擺了整整一長桌。一位60多歲的老人邊給他們塞食物邊落淚;一對父母帶着幾歲大的孩子來向他們鞠躬致謝。還有一位路人現場攔下了一個西瓜車,扛下十幾個西瓜現場結賬,送給北排突擊隊的隊員們喫。

雖然今年已經51歲了,但王長興每次外出搶險,依然有使不完的勁兒。他有一個小習慣,會在搶險前用手機拍下一張積水照片,完成搶險之後,再拍一張對比照片,這種爲百姓解決難題的成就感,是他堅持從事搶險工作30多年的最大動力。

宋嶽 攝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