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商务厅在同一天联合印发两份文件——《吴江泗阳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和《江阴睢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将目光紧紧锁定南北协同发展。

这是今年以来江苏在南北共建园区的第二个大动作。四个月前,常熟泗洪工业园区的方案获批,此方案也是江苏首家获批的南北共建园区开展省级特色园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

方案接连获批,意味着什么?方案中反复出现的“高质量”,背后又有何深意?

南北牵手,弥合“落差”

从地理位置看,苏南苏北一江之隔;从经济水平看,2021年江苏13个市全部上榜中国百强市。但实际上,江苏省内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仍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为2.2倍左右,大于全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为缩小区域“落差”,2006年,江苏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应运而生。

南北共建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取长补短,各扬所长。苏南地区园区有着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产业基础、优秀的人才团队,而苏北地区坐拥丰富的资源、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两相结合,给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具体来看,共建园区即在苏北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与苏南地区合作共建,引导和推动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5年发展,目前江苏有南北共建园区45家,累计入园企业超1700家,项目注册金额超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带动就业66万余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大体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

其中,实现“十一连冠”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以占宿迁全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6.5%的税收收入,8%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18%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平方公里创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

把“高质量”当作关键词

由于产业基础、合作机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共建园区难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南北共建园区的政策效应逐渐减弱。

为了对照“高质量”和“一体化”发展要求,2019年11月江苏印发《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聚力聚焦、重点突破,赋权赋责、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特色发展,生态优先、本质安全等为主要原则,标志着南北共建园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何高质量发展?《措施》提出,从全省45家园区中,合作双方优选有产业合作基础的园区作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发展路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省级给予政策保障,充分发挥重点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合力打造5-10个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成为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区,建成苏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截至目前,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常州盐城工业园区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总体方案已由省两办批复实施;省级特色园区按照“成熟一家、批复一家”的要求,常熟泗洪、吴江泗阳、江阴睢宁3家共建园区总体方案已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联合印发。

一区一策,因地制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根基,南北共建园区更以产业为先。而各地基础不同、定位不一,因此需要特色发展。用《措施》中的话说,就是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依托苏南方优势产业,加强南北产业链双向联动与融合,坚持“一园区一特色”,优化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质态优化和集聚集约发展。

以今年获批复的三家园区为例。常熟泗洪工业园区,明确了智能装备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吴江泗阳工业园区,目标是打造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先进纺织企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吴江纺织产业协同发展核心集群;江阴睢宁工业园区,旨在打造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新兴基地。

常年稳居共建园区榜首的苏宿园区,近年来不断做大核心产业、做强核心企业,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1+1+1+N”特色产业体系。围绕产业定位,重点面向长三角和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投资推介,成功招引一大批旗舰型龙头型项目。

实践表明,只有把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机遇,重点引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亩均产出高的投资项目,形成特色产业链,南北合作共建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