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習近平關於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爲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

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們爲共和國的創立鞠躬盡瘁,爲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同樣在於他們及其後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風。低調,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誠實,正直……

值此建黨百年之際,紅船雜誌與雪松控股集團旗下雪松公益基金會共同推出“家風故事欄目”。

“家風故事欄目”,邀請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人們,娓娓講述那些令人動容、心生敬仰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故事,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方式以饗讀者。

樸實無華的家風薰陶着四代人

“美其食、仁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黃帝內經》素問一章寫到,食物不論粗細喫起來很香甜;衣服不論新舊穿起來很舒心;無論在哪裏都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即使身處高位,仍然尊重身處低位的人,並且不與地位更高的人攀比享受,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樸實無華。而樸實無華的人精神是內斂的,這樣的人大多能頤養天年。

新中國開國上將蕭克和夫人蹇先佛就是這樣的人,蕭克上將活了102歲,他的夫人蹇先佛如今也已經107歲了。他們的家風也和爲人一樣樸實無華,沒有刻意的教誨,自然而然地傳承給了蕭星華和他的孩子們,至今仍然在薰陶着蕭家的第四代人。這樣的家風在當今崇尚物慾的社會里裏,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它宛如宋朝周敦頤筆下的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蕭克和夫人蹇先佛

蕭克上將一生最注重求實存真,生前他曾告訴祕書和家人:“我有個留言寫在一張紙上,現在不能讓你們知道,等我死後,你們才能打開看。”蕭克上將的留言在他去世後被家人打開,內容是關於墓碑的問題。八寶山公墓蕭克上將的墓碑上,正面只有蕭克的名字,背面是他自己寫的四個字——求實存真,這四個字凝聚了他一生的品格,也是他對蕭家後世子孫的寄託。

蕭克上將看待黨的歷史全面客觀、實事求是、反對搞個人崇拜。他認爲講黨的發展史,一定要從黨的創始人李大釗和陳獨秀開始講起;講中國人民軍隊的發展史,必須要講周恩來、朱德、賀龍、劉伯承、葉挺等人;如果講井岡山斗爭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必須講毛澤東和朱德兩個人;對待歷史,既要講成功,也要談曲折;既要講勝利的經驗,也要講失敗的教訓。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是如此,可以少講但不能亂講。

從建國初期1952年進京到2008年去世,他一直住在上個世紀20年代修建的平房裏,傢俱全部是六七十年代配發的,一件新的都沒有。剛住進去的時候,營房部幾次鑑定爲危房,要求重新修建,他都不同意。受1976年唐山大地震影響,屋子的牆體出現了大裂縫,成爲了嚴重的危房。不得已情況下他才同意重修,但條件是按照原有面積修建,不允許超出標準一平米,超標多花一分錢他也不住。

蕭克上將之子、武警總部原紀委書記蕭星華少將

解放前能喫的東西現在也要能喫

蕭星華:“父親告誡我們,解放前我們能喫的東西,現在也要能喫。”父親的話蕭星華有深刻的感受。幼年的他被父母寄養在河北太行山區阜平縣的老鄉家裏,三歲時喫的是用樹葉和麥糠磨碎後蒸熟做的餅子,味道苦澀難以下嚥。爲了減少樹葉的苦澀味道,根據地百姓把樹葉放在水裏浸泡幾天才能勉強食用。

蕭克上將一家

蕭克上將在世的時候,他的日常飲食很簡樸,早晚一碗小米粥、一個雞蛋、一碟子小菜;中午一葷一素,粗糧佔了多數;趕上家裏來客人會加一個菜,杜絕浪費和大喫大喝。經歷過苦難生活的蕭星華將軍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也和父親一樣非常平淡,81歲的他常說:“我現在一張牀、一碗飯就很滿足了。”

70年代末期,蕭星華的家裏還經常喫窩頭。他的小兒子蕭雲松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學校組織春遊,孩子們都帶着豐盛的盒餐,蕭雲松帶的卻是家裏常喫的窩頭。有同學開玩笑的說“都什麼時代了,你們家還喫窩頭。”對此,蕭雲松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爺爺和父親在日常生活中時刻影響着他,在外面,自己也從未因爺爺是開國上將而產生優越感。大學畢業後,也沒有讓爺爺和父親幫忙安排工作,蕭雲松選擇在北京某中學做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紅船雜誌瞭解到,蕭星華將軍的大兒子蕭雲志,女兒已經是高三的學生,她和家裏父輩們一樣與人爲善,生活樸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