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習近平關於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爲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

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們爲共和國的創立鞠躬盡瘁,爲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同樣在於他們及其後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風。低調,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誠實,正直……

值此建黨百年之際,紅船雜誌與雪松控股集團旗下雪松公益基金會共同推出“家風故事欄目”。

“家風故事欄目”,邀請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人們,娓娓講述那些令人動容、心生敬仰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故事,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方式以饗讀者。

我爺爺李克農1962年去世。當時人們的生活都比較簡樸,也不注意收藏,所以爺爺留給後人的東西很少。如果談傳家寶,一張爺爺親筆簽名的照片,背後倒有一些不該忘記的故事。

他將這張照片擴印,送給每個子女一張

爺爺李克農和奶奶趙瑛是1917年結婚的。44年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雖然聚少離多,但感情深厚,既是恩愛夫妻,又是革命戰友。兩人晚年時相隔一年先後去世。

這張照片是1940年在桂林八辦時拍攝的,爺爺很喜歡,一直珍藏。奶奶1961年1月去世後,爺爺非常悲痛,稱奶奶爲“母儀典範”。他將這張照片擴印,送給每個子女一張。

爺爺在每張照片背後寫下一段飽含深情的文字:“趙瑛同志像:此像於1940年春攝於廣西桂林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不幸趙瑛同志於1961年病逝於北京腫瘤醫院,從此和我們永別了!!!回顧二十一年中,埋頭苦幹,辛勤勞動,扶老攜幼,苦了一生,特留此遺照,以表哀思。李克農 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立秋日)”。

奶奶去世後的那段日子,爺爺每天都要在奶奶遺像前注目凝視。奶奶的遺物不準別人動,他自己親手整理。幾乎每個月都要帶家人去八寶山弔唁。一年後,爺爺也走了,與奶奶相見於九泉之下。

身懷六甲冒雨過江救夫脫險

要理解爺爺對奶奶的濃厚感情,還需從他們的經歷說起。爺爺長期戰鬥在黨的隱蔽戰線,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工作給家人尤其是奶奶帶來許多磨難。可奶奶不管多麼危險、多麼艱苦、多麼委屈,卻從無抱怨,總是默默支持爺爺的工作,克服了精神上、物質上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

1927年“四一二”國民黨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中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在安徽蕪湖,爺爺也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重金懸賞通緝。爲逃避敵人追捕,他和阿英(錢杏邨)等同志躲到了江北鄉下。

有一天,奶奶從警察局裏的熟人單志伊處得知,反動派要過江捉拿李克農。她萬分着急,冒着傾盆大雨,連夜僱小船渡江,拖着懷有6個月身孕的身子,踏着泥濘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的跑去報信,爺爺才得以脫險。同年農曆十月初六,奶奶就在這種白色恐怖的環境中,生下了我父親李倫。曾有人說,我父親是在娘肚子裏就參加了革命。

丈夫身份暴露,母子三人流落街頭

1930年父親李倫3歲時,與8歲的大哥李治一起隨奶奶來到上海,掩護爺爺開展地下工作。1931年4月24日,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後叛變,中統駐武漢特派員蔡孟堅向南京的徐恩曾(時任南京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主任)連發了6封加急電報。因爲是週末,徐恩曾去了上海,時任徐恩曾祕書的地下黨員錢壯飛破解了電報內容,知道情況緊急,派他女婿劉杞夫連夜趕赴上海,向爺爺報信。

爺爺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想盡辦法找到了陳賡。周恩來接到陳賡和李克農的報告後,當機立斷,迅速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28日凌晨前將在上海的黨中央機關及重要負責人安全轉移。使敵人將黨中央一網打盡的計劃落空。錢壯飛、陳賡、李克農等人以其大智大勇,保衛了黨中央,創造了中共情報史上非凡的一頁。

可當時爺爺卻沒有顧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是一個交通員在特務來之前向奶奶報了信,她們母子三人才得以逃脫。因爲無家可歸,只能流落街頭,夜宿菜市場。十幾天後,我大伯李治在大街上認出曾經與爺爺一起在巢湖戰鬥過的宮樵巖同志,他告訴了爺爺的去處,並給了一些路費,讓母子三人回蕪湖老家。爺爺因身份暴露,奉中央指示轉移到中央蘇區。

延安窯洞前照了第一張全家福

1931年5月到1937年初,奶奶帶着5個孩子還有公公婆婆一大家人,依靠奶奶當小學教員的微薄收入和一點房租維持生活,經常借債才能勉強度日,生活非常清苦。就在這種沉重的壓力下,她始終對革命充滿信心,相信革命總有一天會勝利,親人總有一天會團聚。這個信念一直鼓勵着她,支持着她含辛茹苦地堅持把孩子們帶大,等待天明。

1934年的一天,家裏突然收到爺爺從江西輾轉寄來的一封信。知道爺爺還活着,全家人欣喜若狂。爲防止被敵人截獲,奶奶讓才上二年級的父親給爺爺寫一封回信。這封信讓爺爺永生難忘:

“爸爸:我現在已經上小學了,在媽媽和姐姐哥哥督促下,認得不少字了,所以能給你寫信了。我們全家都很想念你,我更是如此,經常在夢中哭醒。別人的孩子都有爸爸攙着上學,給他們買紙買筆,而我們家窮,沒有錢買,只好用廢紙和筆頭,有些是姐姐哥哥用剩下的,有些還是在路上揀的。但我從不淘氣,讀書也用功,學習成績也好。請放心。”

爺爺接到小兒子這封信時,心裏非常難過,紅軍的一些領導李濤、周興、劉志堅、劉少文等看了這封信,也不禁掉下眼淚。

左起:李治、趙瑛、李寧、李倫、李冰、李克農、李力

1941年2月,我父親和爺爺奶奶一起歷經艱險到達了延安。大姑李寧、大伯李治、二伯李力已於1938年先期到達延安,全家人多年來第一次團聚,高興的不得了,特地在棗園爺爺住的窯洞前,照了第一張全家福。

小兒子婚禮現場李克農演說妻子不易

全國解放後,父親從炮兵部隊調回北京,算是回到父母身邊。1950年11月,父親與母親結婚。因爲是家中最後一個子女結婚,爺爺格外高興,用他在蘇聯考察時省下的零花錢,請大家喫了頓。客人有滕代遠夫婦、劉志堅夫婦、羅青長夫婦、王少春夫婦、鄒大鵬夫婦、王冶秋夫婦等。

兒子結婚,家長總要講幾句話。可講着講着爺爺便哽咽起來,說自己參加革命後,家中生活重擔全靠奶奶承擔,自己沒有管過子女,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奶奶一邊流淚一邊說,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說了。在座的客人和家人無不動容,深受感動。

1960年周總理到米糧庫家裏看望生病的爺爺

奶奶大革命時期就開始做黨的工作,1938年在桂林八路軍辦事處正式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擔任機要祕書。1955年軍隊搞正規化建設,動員女同志退役,奶奶主動要求退休,成爲不拿工資的“家庭婦女”。

但她仍像在職時一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並和工作人員一起過組織生活。奶奶一生簡樸,去世後家人發現她的所有衣服都打着補丁。我們小時候穿的鞋,也是奶奶一針一針納鞋底做的。

晚年時的爺爺和奶奶

奶奶的默默奉獻和對爺爺的支持幫助,得到了包括中央領導在內的許多同志的讚許。1949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總理表彰“龍潭三傑”時,特別提到“要感謝協助李克農同志的趙瑛同志”。

爺爺奶奶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父親一輩兄弟姊妹五人,都在各自崗位上爲黨的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爺爺奶奶和父輩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李克農孫女李靖撰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