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正在文旅行業發生。

無論是地產企業還是傳統的旅遊企業,涉足文旅已經成爲諸多企業戰略轉型的“跳板”。似乎有了文旅的加持,企業的未來就有了新的保障,擺脫了依賴外部資源才能存活的尷尬。但是,當旅遊和文化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如何有效地實現它,並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很快,它成爲了許多文旅企業費盡心思琢磨的“新的尷尬”。

讓我們重新回到最基礎的問題,文旅是什麼?難道只是文化和旅行的簡稱嗎?

在科技智能化的時代,文化的融入能夠爲文旅企業帶來什麼?反過來,企業又在文化傳承與商業運作的天平兩端如何保持平衡?拈花灣文旅董事長吳國平在接受採訪時說:“期待傳統文化迴歸,需要創新。”

“主題景區的獨特文化,是一種對心靈的關照”

現在的無錫是中國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城市,但在上世紀90年代,身爲無錫人的吳國平和當時的那代人一樣,想盡辦法發展地方經濟,改善民生。但與大多數旅遊企業不同的是,吳國平並沒有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作爲最初的“流量源點”,而是選擇了一個只剩下一棵樹和幾處斷壁殘垣的馬山作爲涉足文旅的起點。

靈山勝境景區歷時16年才得以完成。吳國平當初的這個“起點”選擇,在不經意間已經帶有了濃厚的文化印記,甚至可以說,是他在後來打造禪文化、漢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等主題景區的“啓蒙時代”。

靈山勝境的梵宮在2009年建成,彰顯了佛文化的莊嚴與靜穆

與靈山勝境不同,當拈花灣文旅在2010年開始在太湖邊策劃一個禪文化主題小鎮時,並沒有想複製靈山勝境的路。事實上,拈花灣·禪意小鎮是一個與靈山勝境截然不同的項目。這個集太湖山水、休閒度假生活於一體的禪文化小鎮歷時5年建成,每年有超過上百萬的消費者來到這裏。

藉由拈花灣·禪意小鎮,消費者能夠在這裏瞭解什麼?又獲得什麼?

吳國平說:“主題景區之所以有着獨特的文化,其實是讓人們體會到了一種對心靈的關照,讓人們在心靈的認知與感悟上得到提升。”

拈花灣·禪意小鎮創造了國內心靈度假旅行的先河

當大多數企業將文旅停留在娛樂與感官刺激的層面時,拈花灣文旅對於心靈旅行的關注無疑是一個高階的手法,這顯然是兩種不同維度的命題。

這讓拈花灣文旅成爲了在與當地文化的結合上具有突出優勢的文旅企業。順便說一下,拈花灣文旅是典型的旅遊潮流逆襲者,遠離優渥的自然景區,把文化景區只設在邊遠或鮮爲人知的“旅遊荒漠”。

“期待傳統文化的迴歸,需要創新”

當人們在拈花灣·禪意小鎮看着熙熙攘攘的遊客,人聲鼎沸的小鎮繁華時,很難想象這裏繁華景象之前的樣子。在拈花灣文旅看來,地域的“旅遊荒漠”,往往是文化的“精神沃土”。

2018年,拈花灣文旅在孔子的故鄉曲阜打造了以儒家文化爲主題的尼山聖境主題景區,開啓了“文旅+教育”的生態模式。同年,拈花灣文旅在陝西漢中打造了沉浸式漢文化主題景區——興漢勝境,而今年,拈花灣文旅在南京打造的專屬於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金陵小城,也讓拈花灣的名字從無錫的拈花灣·禪意小鎮逐步昇華爲一個在不同地域打造獨特文化景區的文旅企業,並且在“文旅+”的生態模式上越走越遠。

尼山聖境展現了中國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傳承經典

今年開園的金陵小城讓南京的浪漫古都氣質得到全新的呈現

我們不得不承認,消費者對於文旅的需求,已經從物質上的享受向精神昇華上轉化。但文化的探索遠不只是復古那麼簡單,拈花灣文旅之所以能夠打造與衆不同的項目、成爲文化傳承中的典型文旅企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創新闡釋與轉化”,吳國平將它總結爲“場景或藝術構思”,也就是將場景、藝術、建築、體驗的美學融爲一體,讓消費者在其中既可以感受到美學的生命力,同時還能與心靈同頻,產生某種感動。

確實,很多人前往拈花灣·禪意小鎮,已經不再是因爲舒適的住宿和美味的食物,而是這裏常年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書法、茶道、花藝還是市集,這些看似細小密集的活動恰恰將人帶入到宏偉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拈花灣文旅就是通過這一系列非常規的創新方式一次次地突破文旅行業的邊界,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盡情詮釋中,讓消費者感受和體悟到傳統文化所帶來的藝術和美學享受。

拈花灣·禪意小鎮展現的是一種“向美而生”的生活觀

“我們就是要在文化創新的路上不斷突破自己”

拈花灣文旅備受關注,遠不只是源於它在文化傳承上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拈花灣文旅在當代文化的語境下,以更清晰且清醒的方式詮釋着中國傳統文化的話語權。

我們最好奇的是,拈花灣文旅如何在一個項目成功後仍能締造另一個項目的成功,並且不斷在超越?吳國平說:“一直以來,我們確實在不斷超越自己。文旅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事業,這需要創新,所以,我們會在文化創新的路上不斷突破自己,通過創造當代經典項目實現文化的可感可知。”

創新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但創造卻很難。拈花灣文旅藉由自身從項目前期開發到策劃,從設計到後續運營的全產業鏈經驗,創造了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文旅IP。無論是建築藝術,還是景觀體驗,拈花灣文旅都在用實實在在的項目見證打造“當代精品、未來遺產”的決心。

文化,顯然不是一個可以憑藉短平快就能實現的“遊戲”,它需要長期的投入以及沉着應對的平常心。在27年的踐行中,拈花灣文旅的使命就是讓博物館裏的文物、廣袤大地上的遺產以及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以多元創新的方式“活起來”,以文化美學的初心創造符合時代特色的文旅精品項目,正如吳國平說得那樣:“文化是一個逐步探索和認識的過程。只有用精緻、精細、精美的理念去打造項目的每一個細節,才能讓每一個作品對得起時代,同時,能夠留給後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