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中國短跑名將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取得了9″83的好成績,闖入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爲中國乃至亞洲爭得了無上的榮譽,我們很有幸,一起參與見證了歷史。

8月1日,蘇炳添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不朽的格言,也是奧運健兒們不懈追求的目標。作爲全人類最高質量的“更快”競賽,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歷來都是最吸引眼球的項目之一。那麼以普通人的視角看,什麼樣的身體條件適合練短跑,具備什麼樣的身體素質容易在艱苦的訓練中取得“更快”的速度?自家孩子又適合不適合練田徑呢?

從身體條件看,短跑項目的優秀運動員多呈現身高稍高、體態勻稱、下肢稍長、大腿略短於小腿、骨盆縱軸較短等身體形態特點;專業的運動員科學選材測試需要通過形態、機能、素質、心理、專項及教練員評定等諸多類指標進行測評。

我們這裏僅就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項加以簡單的說明:

身高並非越高越好。

很多人會直觀地認爲,身高越高越好;這好理解,一般來說,身高較高的人亦會有較長的下肢,有助於加大步幅從而跑得更快。典型如博爾特,身高1.96米,完成百米跑只需要41步,實際上博爾特這樣的“外星人”短跑賽道上並不多見,原因是過高的身高,其步頻容易下降,從而影響速度。從男子百米頂級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男子頂級運動員主要的身高範圍穩定在1.70-1.90米之間,其中1.80-1.85米更多見。

腿長也不是簡單的越長越好,而是要求合理的大/小腿比例關係。

壟斷世界前幾名的優秀運動員都有着較高的下肢長比例,比值越高,步幅越大;同時運動時需要克服上身的體重(即負擔)相對較小,這顯然有助於加快速度並節省能量。而這不是絕對的,短跑運動員最重要的形態指標其實是大/小腿比例,相對短的大腿可以幫助獲得較小的屈髖半徑,從而更有效地加快擺動速度(即步頻快);而長的小腿,在奔跑中邁步伸膝時,可以幫助獲得較大步幅。蘇炳添身高1.72米,完成百米跑需要48步,這其實是一種劣勢的,但蘇炳添依靠自身高達近4.8步/秒的步頻,仍在強手如林的短跑賽場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踝圍小、跟腱長的人一般有着優異的彈跳能力。

踝圍小、跟腱長的人,小腿肌肉收縮的作用力更集中,有助於屈踝,而後者的力量和速度則直接影響奔跑的爆發力。蘇炳添曾在一檔電視欄目中,立定跳高,輕鬆躍上1.45米的墊子並站穩,彈跳力驚人。

敏銳的起跑反應。

起跑反應快即聲-反應時要短,聲波的感受器官-耳接受到發令槍的刺激,通過傳導,快速引起肌肉收縮的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即機體對聲音刺激的反應速度。蘇炳添在短跑界,一向有前30米天下無敵的讚譽,主要是說他起跑反應速度快,正常情況下,百米起跑速度在0.15秒以內。

頭髮的長短影響微乎其微。

本次奧運會,有不少觀衆注意到,和不少對手比,蘇炳添頭髮較長,從而產生“把頭髮剃光可以快多少?”的疑問。這個問題飛人自己有回答:“頭髮長短對短跑的阻力影響微乎其微。”並風趣補充“剃光頭應該不會讓我更快,只會讓我變和尚吧”。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外,優秀短跑運動員在其他方面還需要有良好的心肺功能;高超的基本運動素質和專項運動素質;較好的節奏感、協調性和靈活性;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接受能力、智力水平和專項技術能力。當然,除了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作爲基礎外,熱愛田徑,熱愛短跑,並且有不信邪、不服輸的體育精神纔是更重要的。

作者:劉永(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 )

編輯:魏芯蕊

審覈:周佳佳

來源:人民政協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