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大鱷”規模不輸“坤坤”“蘭蘭”,內地量化私募資產首次突破“1萬億”

來源: 資事堂 

在章子怡主演的《一代宗師》裏,趙本山扮演的武林高手丁連山有句名言:

“人活一世,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裏子。”

過去兩年的理財大時代裏,股票基金成爲了光鮮的“面子”,而量化機構則活成了“悶聲發財”的“裏子”。

當張坤、劉彥春、葛蘭等基金明星們,在互聯網平臺上風頭無兩、佔盡天時的同時,他(她)們的側後翼卻悄然湧現出一批低調的量化投資“大佬”:貓着腰、低着頭、咬着牙,一路向前“猛衝”。

這些量化明星們或成羣結隊、或單槍匹馬,或出身名門、或兼收幷蓄,或堅守策略或自我升級,但卻默默把自己規模做大了。

根據賣方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本土量化私募的管理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這個規模數據,相當於同期公募量化規模的近五倍。

外界眼中“黑匣子”般的量化投資,近三年來爲何能快速“滾雪球”,並躋身中國資管業的主流賽道?

這是一個謎,一個真實存在的“謎”。

01

量化私募規模驚人

據國內大型券商賣方團隊的研究,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量化私募管理人整體管理規模數據約1.03萬億元。

1萬億元規模,意味着什麼?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證券類私募基金(投向二級股債市場)存續規模爲4.87萬億元。

量化私募基金查過1萬億,意味着在全市場同類中佔比達到21%。

相比之下,公募量化產品的規模顯然達不到同類證券基金的20%。

同樣是前述的大型賣方機構發現,截至二季度末,量化型基金佔公募權益基金的比例僅爲3.2%,後者最新管理規模約在2600億元上下。

02

高速發展原因爲何?

更引人注意的是,量化私募的規模是以“火箭”般的速度躥升的。

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末,量化私募規模還不及2000億元,2019年末規模接近3000億元。2020年快速擴容,管理規模一舉突破8000億元。2021年中突破1萬億。

區區兩年半時間,量化私募規模翻了5倍以上。

如此高速發展或與量化私募產品的投資限制相對寬鬆有關。

開源證券魏建榕團隊指出,私募量化限制較少相對更加靈活,包括可以對股票底倉和可轉債進行日內T+0交易,還可以靈活使用股指期貨或期權進行對沖。相比之下公募基金受到限制較多。

此外,本土頭部量化機構迅速崛起,與曾在華爾街巨頭任職的關鍵人物紛紛回國有關。

第一批晉升百億私募的機構中,多名“千禧年”背景的投資人才現身。

九坤投資的王琛、明汯投資的裘慧明、靈均投資的馬志宇,回國創辦私募前均曾任職於千禧年。

新生代百億量化私募誠奇資產的創始人何文奇,也曾任職於這家華爾街巨頭機構。

在海外對沖行業,千禧年基金(Millenium)是頂尖的量化機構,規模和策略豐富都是一流的。

除了上述“千禧年”系外,目前頭部量化機構創始人還有的從業背景包括城堡投資(Citadel)、世坤投資(World Quant)、雙西投資(Two Sigma)等,這些機構無一例外也都是海外量化巨頭。

03

客戶需求始終高漲

量化產品規模爆發的另一個核心的原因是,自2018年以來,各大代銷渠道和投資者的配置需求一路看好。

從上圖可以看出,量化私募主打的兩個策略爲指數增強策略和市場中性策略,正是規模擴張的主力軍。

2018年末,以中證500爲代表的寬基指數點位處於底部,量化私募大力在渠道代銷指數增強型產品,挖掘了顯著的超額收益,此後兩年吸金效應顯著。

同時,市場中性也是量化私募的“武器”——通過對沖手段,幾乎在不同市場環境中均能獲得穩定收益。

來自多家頭部私募的訊息,自2018年以來,投資者和代銷機構對量化策略的認知逐漸深入:今年以來的新流入資金逐漸“放棄”上述兩大主流策略,更多進如量化選股等產品,關注量化技術與主觀投資融合的產品等。

04

市場調整無礙擴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市場大幅波動,但量化私募規模仍在上半年持續擴容,並突破萬億元大關。

中信證券的估算,僅看今年二季度發行產品數量居前20位的私募管理人中,量化類管理人佔到11家,從數量上超過主觀多頭私募。

11家量化機構中,有7家是百億規模以上的私募(明汯投資、九坤投資、靈均投資、衍復投資、啓林投資、天演資本、誠奇資產);另有4家新生代量化機構,管理規模在20億-100億區間。

可以看出,百億級量化陣營的“頭部效應”,也是行業內高速發展的關鍵原因。

資事堂亦發現,量化私募陣營中規模最大的是幻方量化,規模千億元附近,500億元以上的機構包括九坤投資、明汯投資、靈均投資等。

綜合基金業協會和三方數據,截至二季度末,百億級量化私募機構數量在13家左右,且這個規模更多是自主發行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還有相當規模的FOF資金底層也配置了量化基金,這也是量化規模破萬億的一個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