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碳交易助推國內供應鏈減碳提速,這塊市場蛋糕變大

自7月中旬碳排放市場上線以來,國內供應鏈的低碳發展明顯提速,也讓碳減排技術服務企業迎來了更大的商機。

減排市場蛋糕變大

根據8月2日發佈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0年,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2.6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3.0%,佔GDP比重爲43.7%。作爲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產業數字化佔數字經濟的比重高達84.4%。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莊榮文表示,在全球經濟仍處於脆弱復甦的背景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爲實現經濟復甦、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成爲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看來,“十三五”期間的數字經濟發展主要靠消費端的崛起推動,到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的發展將主要在生產端發力,需要有廣泛的全球鏈接、數據聚合、協同創新,纔有可持續的發展潛力。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提出,數字化是企業實現“雙碳”目標的利器,企業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時,要將提升效率和循環經濟相結合,而數字化是促使二者結合的關鍵要素。經驗表明,通過將數字化應用於智慧建築、智能製造等領域,效率可提高30%;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也能帶來多達70%的效率提升。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認爲,中國在低碳產業供應鏈上具備全球競爭優勢,要立足國內大循環,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全球供應鏈中國區負責人張開鵬在今年7月底的零碳工廠參觀日上表示,中國碳排放市場的上線,讓提供綠色能源管理、自動化控制等數字化技術方案的他們,看到了很大的機會,“當我們走在前面時,我們可以通過碳交易來獲得收益。同時,很多客戶看到我們在碳中和方面走得比較領先,也會更願意與我們合作,已讓自己走在前面,獲得收益”。

作爲深耕中國市場20多年的跨國企業,施耐德電氣目前已在全球打造了29家綠色工廠,其中12家在中國。張開鵬表示,中國的佔比較高,是因爲“在可持續這一塊,只要方向對了,中國的執行力非常強,也往往能夠全力以赴地去做”,這讓他們把中國視爲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上海智慧物流中心是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的第一家智慧物流中心,也同時是零碳中心和綠色中心,承接了國內和國際的物流任務。藉助EAE開放自動化平臺,該物流中心的故障識別和排除的速度提升至原來的四倍,錯誤率減少了45%,吞吐量提高了5.3%;通過智能算法進行綠色包裝改進,該物流中心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量,並增加循環使用率,從而在包裝和運輸過程中減少了大量碳排放。

上海賽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爲上海市大量節能服務公司提供照明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支撐。該公司總經理項鐸告訴第一財經,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在2020年就達到了7.5萬億元,節能技術服務業規模則同比增長28.6%,預計我國的節能環保市場有望擴張到20萬億元規模以上。而公司本身也在以每年30%的複合增長率發展。

“在達到同等照度要求的前提下,賽捷LED燈具與市面上的品牌LED燈相比仍然有30%~50%的節能優勢。”項鐸表示,雖然照明燈具單個能耗不大,但數量多、應用廣,如果用公司的節能產品去替代200億隻18W的T8燈管,一年節約的電量相當於7.8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按照公司目前出售的燈具折算,每年節約的電費約1.5億度,年降低碳排放4.3萬噸。

目前,該公司正在針對LED產品進行二次改造。項鐸舉例說,2020年11月完工的“上海靜安大融城LED綠色照明節能改造項目”作爲一個LED二次改造項目,綜合節能率仍高達64.82%,每年節約用電64.02萬度電,節約標煤約183.39噸。

減碳成供應商考覈條件

“我們現在做供應商選擇的時候,會把可持續作爲其中一個考覈條件。”張開鵬表示,他們正在推動上游供應商去做可持續方面的投入,也會和主要供應商簽下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如果不能按照施耐德電氣的標準去持續做碳減排,就不太可能進入施耐德電氣的關鍵供應商行列”。同時,也會有內部和外部的審覈團隊來對主要的供應商做碳減排方面的追蹤審覈。

根據施耐德電氣今年啓動的供應商“零碳計劃”,該公司將在2025年前,幫助其在全球的1000家戰略供應商實現運營層面的碳排放量減半。這1000家供應商約佔施耐德電氣供應鏈碳排放量的70%,其中包括近200家中國供應商。

在啓動供應商“零碳計劃”之前,張開鵬說,他們對國內最主要的供應商都做了可持續、碳中和、碳達峯的培訓,讓供應商負責人先從意識上轉變,而對有意願的供應商,他們也願意重點培養,以促成更多業務合作機會,“要讓供應商看到其中的經濟價值,畢竟任何轉型都需要利益來驅動”。

張開鵬總結稱,減碳需求比較旺盛的客戶有兩類,第一是能耗大戶,特別希望通過數字化等新技術降低能耗,這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互吻合。第二是很多國有、大型企業,本身就把社會責任、國家方向作爲自己的戰略重點。這兩類客戶很早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可持續發展。

隨着碳交易市場的啓動,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加入碳減排的行動中,推動中國供應鏈的低碳轉型提速。

“我們的諮詢診斷團隊在幫助一些中小企業客戶做診斷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節能、提高能效的潛力點有很多。”施耐德電氣公司事務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區總監夏學英提出,大量的實踐和案例證明,可持續發展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投資”,可以成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而不是簡單的成本。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告訴第一財經,碳減排對企業來說既是考驗也是機遇,特別需要我國交通、製造、建築等各行業通過創新技術來儘早實現零排放。爲了實現碳中和目標,預計2030年前,中國碳減排需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萬億元。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7月例行發佈會上表示,生態環境部已經委託有關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建議,將按照“成熟一個、批准發佈一個”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範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